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世界之最 > 中国之最 > 正文

中国之最

中国最催人泪下的武将(中国最催人泪下的武将有哪些)

zhiyongz2024-05-14中国之最
本文约 5200个字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一 荆轲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被燕国尊封为上卿,住进了朝中最高级别的宅院。太子丹经常到荆轲府中把酒言欢,供奉牛羊猪全席,送来美女骏马,赠予奇珍异宝,供荆轲随心所欲享用。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荆轲没有做出任何行动。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进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秦兵直逼燕国南境。 太子丹来到荆轲府宅,满怀忧虑的说:“秦军恐将攻打燕国,如果兵马渡过易水,我就不能永远侍奉先生了。” 荆轲回答道:“不用太子多说,我已经有了全盘计划,正准备汇报请示太子。执行刺秦行动,首先要有能够取信秦王的合适礼物。最近听说从秦国投奔我们的樊於期将军,其项上人头的赏金已经被秦王定到了赐千斤黄金、封赏万户侯。我想如果用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作为礼物,我断定秦王必会十分高兴的亲自召见,这就给了我报效太子您的机会。” 太子丹神情暗淡的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来到燕国,我怎么能忍心为了燕国安危,去伤害一名长者的信任呢,你考虑其他办法吧。” 太子丹言毕,不与荆轲再做任何商量,立即告别。 二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会去、也不能去做樊将军的任何工作, 于是私下去见樊於期。 荆轲开门见山的说:“秦王对待将军真是歹毒,父母宗族全被杀戮,你千里逃亡到燕国还不放过,现在竟然以千金和万户侯悬赏将军人头。不知道樊将军对未来还有什么打算?” 樊於期泪流满面,悲痛的说:“我每想到秦王杀我父母宗族,逼我流亡的深仇大恨,就痛彻骨髓,只是没有办法去报仇。” 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既可以报将军大仇,还可以解燕国当前边境忧患的办法。” 樊於期不免心动,向前靠近着问:“如何做?” 荆轲答道:“如果我用你的人头,作为献给秦王礼物,他必定高兴的接见我,到时候我左手抓住他的胳膊,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那么将军大仇可报,燕国受辱可雪。将军同意吗?” 樊於期听完,独自考虑片刻后,面色凛然的走到荆轲面前,褪下右侧衣袖,露出肩膀胳膊,向荆轲深深鞠躬。樊鞠躬起身后用右手紧握左手,共同举到胸前,神色凝重的说:“我日日夜夜就是考虑如何杀了秦王,我现在听从您的指教。”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太子丹得到樊将军自杀的消息,飞快驾车赶到,伏尸痛哭,悲恸欲绝。 三 人死不能复生,樊将军的死也是为了战胜强秦,太子丹没有责备荆轲,派人把樊於期的人头做完防腐处理,装入匣中密封起来。 太子丹开始进行荆轲刺秦的相关准备,首先寻找到铸剑名匠赵国许夫人制作的匕首,用一百金的重价买来,使工匠用毒药淬炼,随后用死刑犯试刀,只要被这把异常锋利的匕首刺出一缕血丝,试刀人无不立即毙命。 太子丹又为荆轲准备了一名副手叫秦舞阳,秦舞阳在13岁就杀过人,他走到哪里,旁人害怕的都不敢正眼看他,以勇士之名闻名赵国。 助手和行装都准备好后,等了两天,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就起了疑心,担心荆轲反悔。他来到荆府,顾不上再客套,直接用言语刺激荆轲:“时间很紧张了,荆卿如果有问题的话,那我就派秦舞阳先出发?” 荆轲有自己的筹划,他还需要等一个人一起行动,这人住的很远,还没有赶到。荆轲本是血气方刚之人,见太子丹竟然怀疑自己的忠诚和决心,便愤怒的说:“不用太子来催促,这趟凶险莫测的行动我肯定会去,这两天之所以耽搁停留,是在等一个帮手同去。但是既然太子催我,那就现在出发吧。” 太子丹 根本不留意荆轲所说的“等一个帮手同去”这个重要信息, 也不愿意荆轲再有任何拖延等待。 他脑子里想的只是: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现在该是你报效燕国的时候了。 四中国最催人泪下的武将(中国最催人泪下的武将有哪些) 太子丹率领参与谋划刺秦的近臣们,戴白帽、着白衣一起送行荆轲至易水边。 在举行完祭祀践行仪式后,荆轲和秦舞阳准备上路。 燕国著名的乐师兼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和着拍子大声歌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苍凉悲壮的歌声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大家开始流泪抽泣,为英雄的未来而担忧,为壮士的不归而惋惜。 突然, 荆轲催人泪下、黯然神伤的歌声又转变为慷慨激昂、壮士出征的豪迈曲调,听者无不壮怀激烈,怒发冲冠,纷纷为热血男儿奔赴疆场鼓掌叫好。 这曲乐声刚停止,荆轲立即登车,策马扬鞭,奔向西方,在大家壮行的呼喊声中,他连一次回望也没有。 到了秦国,荆轲用厚礼打点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安排进见。 蒙嘉向嬴政进言:“燕王敬仰大王的神威,不敢发兵抵抗秦军,甘愿率燕国子民投奔我大秦,做秦国的臣民,像郡县一样进贡应差,只求能奉守燕国的先王宗庙即可。燕王因为恐惧大王神威,所以不敢前来当面陈述,他特地斩下樊於期的人头,并献出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用匣子密封,在燕国朝殿上举行盛大的送行仪式后,派使者专程来向大王报告心意,愿意听从大王对燕国的指示。” 蒙嘉的这番话,把秦王嬴政的心理摸得透透的。嬴政亲政后的这12年里,志在统一六国,每一场攻伐战役都胜的很艰难,或者败的很惨烈。 如果各国能够心甘情愿的臣服于秦王之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这当然是嬴政最想要的外交军事胜利。 燕国这次主动带着秦国通缉犯的人头和富饶核心地区的地图前来拜见,是从来没有过的大事和喜事,如果能够不动兵戈控制燕国,那就可以大大加快剩余的几个国家的统一步伐。 五 嬴政立即安排在咸阳宫正殿,以最高的外交礼节接见燕国使臣荆轲。 咸阳宫中的侍卫们军容整肃、气宇轩昂,广场宫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嬴政着冠冕朝服,安排文武大臣分列大殿左右,由九位司仪传唤荆轲从咸阳宫正门进入朝拜。荆轲手里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庄重入内。 荆秦两人每进入一道宫门,就有一位司仪声音嘹亮的传唤通报。秦舞阳哪里见过这种宏大场面,他每向前走一步,就对秦王的畏惧增加了一分;每进一道宫门,内心的斗志就消减了一层。 当秦舞阳步行进入正殿,仰望见端坐在殿内宝座上庄严威武的嬴政,以及分列左右毕恭毕敬的大臣武将时,原来绷紧的斗志精神彻底崩溃了。 这次刺秦不可能成功的意念,和刺秦失败后必定惨死的恐惧瞬间涌上秦舞阳心头, 他开始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连行礼拜见都不会了。 嬴政和群臣都很诧异的望着秦舞阳,只有荆轲明白秦舞阳这会是斗志崩溃了。荆轲行礼叩首后,向嬴政解释:“副使秦舞阳是燕国北部的粗野蛮夷之人,被大王您的神威风采所震慑,他现在魂飞魄散是惊恐紧张所致,请大王稍稍宽容他,让他完成本次外交使命。” 嬴政明白了原因,笑着对荆轲说:“那就先把他拿的地图呈上来。”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地图,快速走到嬴政面前,直接双手呈上。荆轲左手捧着一边卷轴,右手徐徐拉开地图,当卷轴即将转完露出匕首时,他扔掉手中地图,趁势抓住嬴政衣袖,右手抢起匕首向嬴政刺去,结果匕首一刺不中,嬴政向后抽身跳了起来,被荆轲抓住的衣袖都扯断了。 嬴政惊慌失色的伸手抽身上佩剑,由于剑身太长,一下没有抽出来。荆轲手执匕首追赶嬴政,嬴政绕着大厅宝座周围的柱子躲闪逃避。 这个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满朝文武全部乱成一团。按照秦国律政,进入宫殿的群臣,都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持有兵器的侍卫都列队在宫殿门外的长廊和台阶上,但 没有秦王本人的直接命令,所有群臣都不能靠近秦王宝座,所有殿外侍卫都不得进入殿内。 荆轲突然发难,嬴政哪里顾得上宣召侍卫,荆轲追到秦王身前,拿起匕首又一次刺向嬴政,这时站在殿下的侍从医生夏无且脱下背着的药囊,使劲向荆轲投掷过来。荆轲看到有东西向自己砸来,只能收起身形,躲避袭击,嬴政利用这个缓冲时间,跑到了一个柱子后面。 大厅慌乱之中,挤在殿中间的群臣们看到了秦王当前拔不出佩剑,于是齐声高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听到这声提醒,嬴政把佩剑从腰间推到背后,剑柄向上,剑锋向下,他俯下身子,伸手从背部拔出剑来,直接刺向冲上前来的荆轲。 荆轲手中匕首太短,还没接近嬴政,就被一剑正中左腿。荆轲中剑倒地后,举起匕首,使出全身气力向嬴政掷去,嬴政摆头躲闪,匕首从他耳边“嗖”的飞过,扎在宫殿的铜柱上,火星四溅。嬴政冲上前去,挥剑砍杀荆轲。 荆轲明白刺杀行动已经彻底失败了,挣扎着爬到一个柱子旁边,背靠在柱子上,叉腿坐在地上,骂道:“今天让你逃脱,是因为我想活捉你,签订条约回报燕太子。”这时侍卫终于奉命进入大殿,当场砍死了荆轲和秦舞阳。 六 嬴政震怒,将所有燕国随行人员全部处死,加派军队增援驻扎赵地的秦兵,命令王翦全力进攻燕国。 大约一个多月后,秦军占领燕国首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被迫率领残兵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继续追击燕军主力。 曾经与燕王喜一起组成联军,抵御秦国的赵国代王嘉,不忍心看到燕王喜仓皇逃命,便给燕王喜写去一封信说:“秦国如此追击燕国王侯,都是因为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如果你现在杀了太子丹,向秦王表明心意,秦王一定会撤兵,保全燕国或者还有希望。” 燕王喜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派人杀了躲藏在衍水边的太子丹,将其首级奉送给嬴政,秦军终于暂缓了攻势。 五年后,秦军还是灭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并通缉追杀太子丹的门客,以及荆轲的族人朋友。荆轲朋友高渐离被迫改名换姓躲藏到赵国,但终究还是让人认了出来,随后被押送到秦都咸阳。 嬴政珍惜高渐离善于击筑的才华,就下特别诏令赦免了其与荆轲结党之罪,熏瞎其双眼,安排在咸阳宫中当了一名乐师。高渐离乐技高潮,每次演奏听者无不赞誉。高渐离在获得嬴政信任后,把铅灌入到筑中增加重量,在一次演奏中持筑砸向嬴政,并未击中,被嬴政处死。 在高渐离刺杀嬴政以后,嬴政终生不再接近六国故人。 七 “荆轲刺秦”的故事,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来源于当时在大殿上用药囊扔砸荆轲的医生夏无且,夏在事后把详细情况告诉了他的两个好朋友,这两个朋友又详细地叙述给了司马迁,所以才有《史记》中生动传神的记载。 这件事情成为 历史 上千年流传、万人瞩目的著名 历史 故事,也成为一件众说纷纭的 历史 公案,关于荆轲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主要集中在以下观点。 第一种:荆轲是不惧强权的侠义英雄 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学者大都是 从道德角度赞扬荆轲执着守信、不惧强权,其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成为咏叹怀念的主调。 陶渊明用“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表达后人缅怀之情。陆游用“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感叹英雄已逝精神长存。龚自珍评价荆轲“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赞赏荆轲的侠义行为。 当然这些正面评价说法的背后,也多有作者自身怀才不遇、托物言志的悲伤。 第二种:荆轲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 司马光认为:荆轲只为报答太子丹的豢养私情,不顾及宗族朋友安危,竟然想着用一把短小的匕首去强大燕国、削弱秦国,这不是英雄行为,而是愚蠢透顶的做法。 司马迁还引用了汉朝杨雄的观点:荆轲只是一个刺客,不能算作义士,按照君子的道德观念看,不过是盗贼之辈。 苏轼说的更是讽刺:“ 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 东坡先生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之辈,甚至都毁了燕赵奇士的名声。 第三种:荆轲是逆 历史 潮流的小丑 嬴政在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后的第六年,完成了六国统一。中国原有的贵族封邦 社会 制度彻底瓦解,进入了延续两千年的皇权专制时代。嬴政的胜利是秦国数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嬴政只不过恰好是接力赛中持棒冲线的那个角色。 即使荆轲刺杀成功了,秦国各派势力角逐后选择的新国君, 依然只会考虑秦国的个体利益最大化,继续发挥军事优势挥师东征,夺取六国土地和人口,嬴政即使被成功刺杀,也最多只能延缓几年秦国的统一进程而已。 八 我们不能狭隘的只用最终的结果成败去评判 历史 人物,而 历史 也常常以退步的形式实现自己的进步。 荆轲刺秦的决策和行动,结果事与愿违。太子丹使嬴政燃起了报复的怒火,开启了对燕国的征伐。 荆轲和太子丹最终站到了燕国的反面,成为了燕国加速灭亡的掘墓者,太子丹最后竟然死在了父亲的手中。 荆轲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因为荆轲是一名值得被 历史 铭记的英雄,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中 尊诺 重义、不惧强权、敢于反抗的典型代表, 荆轲身上的那种 为尊严、为信义、为忠诚而不顾生命的精神, 已经升华凝结为中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融入血脉,光耀后人,感动天地。 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 历史 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时刻和耻辱岁月。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民族都从没有放弃过反抗,而且深深坚信 这个世界所有的强权暴政都会走向灭亡,所有的黑暗专制都必定会被推翻瓦解。 也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念的薪火相传,支撑激励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总能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终会拥抱充满希望的明天。 所以荆轲精神永存! 下期预告:《统一六国》: 秦统一六国不是一日之功,更非嬴政独自功劳,而是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百万秦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嬴政在统一战争中,每攻克一个国家,便将其国都王宫绘作图样,制成模型,迁徙当地工匠,在咸阳北面的几道塬面上,建造战败国的王宫复制品……

邓萍:长征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彭德怀为之流泪,如果不死可授大将

彭德怀叹了口气说:“ 真是地灵人杰啊!难怪英才辈出。30多年前,我有一位亲密战友,就是这里的人。可惜他早已在长征途中牺牲了 !” 这个令戎马一生的彭老总铭记至今的人,就是彭德怀的入党领路人、长征中牺牲的最高阶红军将领、如果不死至少授大将的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 1935年2月,这时的中央红军,刚刚开完遵义会议,毛泽东重归军事指挥核心,部队正处于后来所称的“四渡赤水”中,在国民党数路军阀的围追堵截之下,红军正反复和敌军绕弯子、兜圈子,以期甩开敌人,取得战略主动。 红3军团和红1军团一样,是红军长征中的绝对主力,军团长是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邓萍。 中革军委要求红3军团在月底前再度拿下遵义城,经过数天激战,红军已经数度击溃贵州王、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的阻击,逼近遵义城下。为迅速拿下遵义城,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来到执行前线任务的红11团,视察战地情况,并激励士气。 27日下午,红军打响了攻占遵义城的总攻,邓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断高喊:“ 同志们冲啊!追啊!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 ”在邓萍的亲自带领下,攻城战斗异常顺利,势如破竹,一举冲进遵义新城,取得了攻克遵义的重大进展。 随后,为攻占遵义老城,邓萍率红11团政委张爱萍和参谋长兰国清,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侦察遵义老城的敌军守备情况。 经过观察之后,邓萍决定先派一个营加一个侦察排过河,埋伏在城墙下面,晚上待军团主力到达后,再爬上城墙,发动总攻。 在第三营过河摸到遵义老城城墙之下的时候,邓萍在望远镜里发现已经有战士在开始爬上城墙,于是问张爱萍:“ 哪个叫他们去爬城的,第一个是哪个 ?”然后又说:“ 你们把任务讲清楚没有?第三营一定把任务弄错了……你们先钳制住守城之敌,待军团主力到达后,发起总攻。一定要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 ” 这时,一个小通讯员飞奔过来,向邓萍报告情况,报告完毕后,小战士向邓萍敬了个军礼,就又跑回城墙那边去了。没有想到这一敬礼暴露了邓萍等人的位置和高级将领的地位,也间接导致了这位红军猛将战死沙场。 邓萍一边通过望远镜观察知情,一边和张爱萍交待着:“ 情况紧急,明天增援遵义的敌人薛岳部就可能赶到 ……”话未说完,一颗子弹贯穿了邓萍的头颅,他头一歪倒在了张爱萍的肩上,鲜血溅了张爱萍一身。 这位年轻的红3军团参谋长、彭德怀的得力干将从此长眠在这片热土上,牺牲时,邓萍刚刚27岁! 悲愤不已的张爱萍马上用电话向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报告了这一噩耗,彭德怀闻讯如晴天霹雳一般,这个宁折不弯性如烈火的湖南大汉、生平极少流泪的彭老总,竟然为邓萍流泪了! 彭德怀参加红军以来,整日活在枪林弹雨中,已经见过了太多的牺牲和别离,但从来没有像最近一样见到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如此大批量倒下,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开始长征时,尚有8万多人,等遵义会议召开前夕,只剩区区3万了! 博古和李德的瞎指挥葬送了太多红军战士的生命,这些生命本来可以不死,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很年轻,都是孩子。好容易遵义会议终结了李德的瞎指挥,换了毛泽东这位真正的战神指挥战争,刚刚有了点希望,自己最倚重的助手邓萍居然在这个关键时刻战死沙场! 几乎失去理智的彭德怀接到张爱萍的电话之后,直接将这位红军悍将骂得狗血喷头,问他为什么没有照顾好他们的参谋长,当然,彭德怀心里也明白,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这事也不能怪张爱萍。 彭德怀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拂晓前遵义全城即被红军第二次攻克。二占遵义是红军非常重要的胜利,可惜,邓萍看不到了,他已经长眠在这片崎岖起伏的山地高原。红11团政委张爱萍努力抑制着无尽的悲愤,写下了一首七律来缅怀和纪念这位大自己两岁的兄长、战友和上级: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济国端。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倚马哭奇男。 一直到解放,年事渐高的张爱萍仍然不能忘记战死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悍将,他回忆邓萍牺牲经过时这样说:“ 那是九响棒棒,从前额打进,后脑壳出来,血溅了我一身……他是黄埔六期的。 ” 夺去邓萍生命的这种九响棒棒,其实就是德国制M1871/84式毛瑟枪,这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步枪,当然也是一款非常老的步枪。早在清末就改进中国了,其后在北洋军阀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款枪采用8弹弹仓,再加上枪膛1弹,共9发,所以称“九响棒棒”,也有一种俗称叫“九子毛瑟”。 九响棒棒在那个烽烟弥漫的年代,早已落后,即使是在国民党的军队里,装备得也很少,只有在贵州王王家烈这种实力和战斗力双低的地方军队中才有,而且,王家烈的贵州兵是有名的“双枪将”:一把步枪,一把烟枪。打中邓萍的那一枪,绝对不是狙击,因为九响棒棒的准头和射击距离都不会这么强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邓萍的死因:因小战士的敬礼暴露了红军高级将领的位置,于是敌人乱枪打来,打中邓萍的是一颗流弹! 邓萍战死后,遗体被临时放在一外背风的洼地里,彭德怀赶来时,好些红军战士围着参谋长流泪。彭德怀一言不发,蹲下来用一块手帕,一遍又一遍地擦着邓萍脸上的血迹,任眼泪在他沾满硝烟和灰尘的脸上纵横。 好久,彭德怀站起来,对张爱萍说:“ 去给参谋长换件新军装,如果没有,就到总供给部领,就说我说的。 ” 然后,抬头环视大家一遍,拍着张爱萍的肩膀说:“ 革命的路还很长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 ” 当时,因为红军正处于战事激烈的长征中,只能带着巨大的遗憾草草埋葬了邓萍,既不能立墓碑,也不能有任何标志,否则会引来敌人的疯狂破坏。 一直到1957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一直惦记着老战友的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交给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苏振华一个任务:寻找邓萍的遗骨。苏振华对贵州的同志们转达彭德怀的委托:“ 中央军委很关心寻找邓萍同志遗体埋葬处这件事,希望当地政府帮助寻找邓萍遗骸的下落。 ” 苏振华是邓萍的战友,也参加了四渡赤水的战斗,和邓萍和感情很深,邓萍牺牲时,他正任红3军团12团政委。 彭德怀给了苏振华一个重要线索:邓萍战死后,红军战士买了一口黑色棺材,将他们的参谋长埋葬在遵义城北。 经过多方寻找,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当年在遵义给人帮工的老工友颜大娘身上。据颜大娘回忆,当红军攻打遵义城时,颜大娘很害怕,逃到了城外的山上,天黑才回来。当天晚上来了几个红军官兵,买了一口黑色的棺材。后来她听说红军将他们的一个长官埋在了罗家的坟山上。 工作人员带着罗家的人到现场指认,罗家的人指着三处坟堆说,旁边的两个坟是他们自己家的,中间这处就是那个红军长官的,是红军战士自己埋的。 经过上级同意,开棺辨认邓萍烈士的工作开始了。 当着众多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的面,打开棺木后,大家看到遗体穿着短呢大衣,铁扣生锈,鞋子腐烂,只剩鞋底尚存,把遮挡头部的浮土清理干净后,可以看到右耳上额骨有一处小洞,后脑有两条裂纹。 经过再次辨认,根据他下葬时的衣服、生前特征、特别是中弹位置等,最终确定这具骸骨就是邓萍的遗体。在场所有工作人员表情凝重,向邓萍行注目礼,前来辨认邓萍遗体的红军老战士们一个个泣不成声,热泪长流。 之后,工作人员将邓萍遗体重新清理,包裹,放置在垫放有红绸褥被的新制棺木里。暂时停放在一所中学的礼堂中,待烈士纪念堂建好之后正式安置。 当得知邓萍的遗骨找到之后,心潮起伏的彭德怀长吁了一口气,在他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当地政府决定于1958年兴建邓萍烈士墓。第二年邓萍墓建成,墓室由砂石料砌成,呈“凸”字形。墓地设计庄严肃穆,周围常青草木郁郁葱葱。 彭德怀亲笔书写了邓萍简历: 一九三五年三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中,路经贵州,在第二次攻打遵义城的战争中,邓平同志亲临前沿侦察敌情,不幸光荣牺牲,年仅二十七岁!邓平同志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邓平即邓萍) 鲜为人知的是,邓萍不仅是红军重要的高级将领,而且还是彭德怀入党的见证人。 1927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后,三大起义先后发动。这一年,邓萍奉党的命令,到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做革命宣传,而该团的团长正是彭德怀。 心怀天下的彭德怀在大革命的低潮期毅然申请入党,邓萍此行就是在帮助他在一团做党的建设工作的。第二年,邓萍等接到通知,湖南省委已经同意彭德怀的入党申请。得知这一重要消息,邓萍非常高兴,多才多艺的他亲自绘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像。 当晚,在监督人邓萍和入党介绍人段德昌的共同见证下,彭德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一团已经有了8名党员,因此一团的党委也正式建立,彭德怀成为书记。 1928年7月17日晚,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平江起义,随后建立了红5军。邓萍在起义中体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前脑,彭德怀由衷赞叹:“邓萍不愧黄埔出身,比我这个讲武堂出来的丘八强多了。” 红5军成立后,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任参谋长。从此彭德怀和邓萍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一旦邓萍受伤暂时离开指挥岗位,彭德怀就会坐立不安,等邓萍回到参谋长的工作岗位,彭德怀就会很兴奋,说:“我断了的翅膀又回来了!” 他们的这种战斗组合一直持续到1935年初春邓萍战死,一共有近七年的时间! 邓萍牺牲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一想起他,彭德怀就无法自持,他时常想起这位倒在长征路上的老战友。 他后来回忆邓萍时这样说:“ 从平江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江西苏区转战到长征途中,直到他牺牲前,我们一直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邓萍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指挥沉着果断、英勇顽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优秀军事干部……邓萍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 !” 如果邓萍不死,新中国1955年的大授衔中,他至少可以授大将。一般而言,红军主力军团级长官往往是元帅军衔的有力人选,如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等;而军团参谋长或政治部主任如罗荣桓也是元帅,粟裕是大将;再看邓萍的下属如团政委张爱萍和苏振华等,授衔时都是上将。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如果邓萍活到建国,不出意外的话,妥妥的大将!

哪些将领的豪言壮语让你听了泪流满面?

总有一些话,震颤你的心灵,让你默然不语,总有一些人,刻在你的心中,让你时刻铭记,古往今来,无数优秀将领,都留下了他们的豪言壮语,每每听到总会热泪盈眶,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亘古不衰,一直勃勃向上的原因所在吧!精神的传承,往往就在那只字片语之中!第一句话,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这八个字也是诸葛亮的真实写照,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他的梦想,就是继承刘备的遗志,匡扶汉室,还以旧都,诸葛亮与刘备的托孤之情,君臣之义,确实是千古佳话,后面姜维又秉承诸葛遗志,继续北伐,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是战死。诸葛亮虽然不是战死于沙场,却是累死在沙场之上,三国人物都为之动容,三国与晋时,还有后代,都给了诸葛亮极高的评价,所以有读《出师表》不流泪者,是为不忠的说法,诸葛亮本人也被列入了武庙十哲。即使到了现在,不管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还是三国志的影响,还是有很多人都很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第二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西汉的陈汤之口,张汤当时驻扎在西域,而匈奴郅支单于杀害了汉朝的使者,张汤和主将甘延寿与西域各国联合起来,打败了匈奴的军队,并将郅支单于杀死。第三句话,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自从刘邦的白登之围战败之后,西汉对匈奴都是采取的是和亲的办法,一直到了汉武帝前期,但是匈奴对西汉仍然多有侵扰,这时候就出现了两个优秀的军事天才,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战功赫赫,将匈奴赶到漠北。汉武帝为了奖励霍去病,赏给他一个宅院,让霍去病去看一下,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而霍去病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