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生活百科

袁崇焕被杀的原因有哪些(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zhiyongz2024-05-07生活百科

网友提问:

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说一个个人观点:袁崇焕死于帝王术。

袁崇焕的死罪,崇祯说的很明白。什么资敌,擅杀大臣等等。其实这些罪名背后有一个很可怕的可能性:袁崇焕想要造反。

袁崇焕要造反?怎么看出来的?

其实崇祯年间,急缺名将。一方面打仗多,一方面武将少,所以有很多投笔从戎的人。他们本是儒生,但是干的是武将的事。

这里面就有袁崇焕。其实洪承畴也在这个范围内,但是不展开了。

袁崇焕能够打仗,没问题。问题是什么居心?

串通外国。这是罪吗?做边将的哪个和对方没联系。

卖给辽东满清大米。这是罪吗?毛文龙通过卖给百姓大米,鼓励百姓暗杀落单的满人,吓得满人十个才敢出城。

袁崇焕真正激怒崇祯的,有三点。

第一是放满清入中原,就是皇太极一入中原。

第二是袁崇焕被抓后,关宁铁骑不辞而别。

这两个是大家都知道的,说一个大家不知道的。

那就是和袁崇焕同守北京城的,还有大同满桂大帅。结果满桂大帅死了。

满桂大帅何许人也?松锦之战,袁崇焕打不好,满桂敢骂他。满桂大帅是真正武将,而且深的蒙古人信任,是维持大同地区边境稳定的大将。大同地区对于北京十分重要。后来皇太极二入中原就是打大同,结果没打下。有明一朝蒙古多次希望占领大同攻占北京,都无功而返。最典型就是土木堡之变,俺答汗以为大同总兵死了,大同好占领。没想到大同郭登大帅突然出世,打得俺答汗不敢长期围困北京。

满桂为什么会死?表面上是因为袁崇焕被抓,关宁铁骑不听调遣,崇祯只能用满桂。但是崇祯不会承认满桂是被累死的。

本质上,则是袁崇焕将八旗主力放入中原。

为什么袁崇焕会放八旗主力进去中原?

因为毛文龙死了。毛文龙在的时候,清军不敢入侵,因为毛文龙随时派兵骚扰清军。

而毛文龙和满桂都是纯武将。

这就导致一种现象:能镇住袁崇焕的武将都被袁崇焕直接或者间接害死了。剩下的明军都是袁崇焕手下。

现在崇祯的立场,袁崇焕你想干什么?你想借我的刀杀人,然后你自己立威?崇祯用了很多文人做武将,这些人听袁崇焕多于崇祯。袁崇焕你要是造反,我拦不住你!

不管你袁崇焕想不想。袁崇焕想,就是谋朝篡位。袁崇焕不想,就是黄袍加身。

别忘了关宁铁骑不听朝廷调遣,这是事实。

所以崇祯不能不杀袁崇焕,他激起了崇祯的逆鳞。

这个事实和什么反间计,什么通敌都没关系。崇祯害怕了袁崇焕,就一定会杀他。

宋高宗赵构还会杀岳飞呢,你袁崇焕能和岳飞比吗?

袁崇焕是个悲剧人物。在这个事实面前,袁崇焕只有死路一条。这与他对大明忠心耿耿没有一毛钱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农历己巳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率蒙古兵从喜峰口入塞,这一次,北京城在袁崇焕外围的战略保卫下,大明朝得以续存。按理说袁崇焕保卫北京城有功,应该论功行赏,却为什么惹上了杀身之祸呢?

我们先来回顾下历史,看看袁崇焕是怎么被解职的。大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一,皇帝朱由检以“以军响”之名召袁崇焕入紫禁城议事。袁崇焕没有过多的思考,从通州直奔京师,来到广渠门。这次城门没开,而是“缒城而入”,就是说城墙上放下的筐子,坐在筐子里吊上去的。

到了紫禁城,崇祯皇帝以“杀毛文龙,致使敌兵犯阙,射杀满桂,”三件事情质问袁崇焕,随后令锦衣卫脱去袁崇焕的朝服,将其打入大狱。8个月后,也就是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然而在其在他入宫的8天前,即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公元1629年),袁崇焕曾入紫禁城议事,那一次袁崇焕因满军入侵京师而惴惴不安,崇祯皇帝表达了足够的信任,脱下自己的裘皮大衣亲自给袁崇焕穿上,这是无上的信任和荣耀。

八天之内,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关键在于承平日久的京师没见过这种兵临城下的场面。以前大明和后金开战,都在山海关外,京师之人始终觉得十分遥远,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可是这一次敌兵通过喜峰口,长驱直入,在京师附近大肆劫掠,给城内的百姓尤其是达官贵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况且这次敌人是从通州进入北京的,通州是很多达官贵族田产所在地,直接关乎自身利益。城内百姓四处散布谣言称:袁崇焕已经与敌军达成一致意见,兵临城下,想要逼迫圣上签订什么盟约。

其实回想当初袁崇焕第一次入宫时,想恳请圣上开恩,允许袁的兵马入城休整(因为长期的奔战,使得军心疲惫),但是却被冷酷地拒绝了。从中不难看出年轻的崇祯皇帝已经起了疑心,担心袁崇焕的军队入城,与满军里应外合攻破京师。

在袁崇焕指挥部队打胜了广渠门和左安门两场战役之时,京师的外围局势已经渐趋缓和,崇祯皇帝为了安抚城内的百姓和守城的将士,将指挥京城守卫的兵部尚书王洽下狱治罪,理由是保卫不当。当然,京师百姓心中最大的隐患无疑还是袁崇焕,只有将袁崇焕拿下,才能显现圣上的英明和军心的安稳。

在皇太极的“反间计”下,这一次的己巳之变,是相当的成功的,皇太极借崇祯皇帝之手,扫除了自己最大绊脚石,为后期进攻关内奠定了基础。京师贵族和民众的惶惶人心是杀害袁崇焕的直接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之死,是有明一代,疆臣与朝廷矛盾的缩影。

自洪武帝开国,鉴于元末的群雄割据,兵戈不止,明朝君臣立下了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崇文抑武”,文臣和武将的待遇,截然不同。

文臣可以骂皇帝、可以抗命、可以指点江山,朝堂之上,一群文臣可以互相争吵,如何折腾,也不会有杀身之祸,大不了罢官,更有海瑞这种硬骨头,直接上书挑衅皇帝,结果呢,皇帝不但杀不了他,群臣还拥戴他。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对文臣格外宽容呢,归根到底,文臣手里没有兵,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臣不会威胁江山社稷罢了。

在皇帝眼中,武将则是另外的物种,这些人并没有饱读诗书,脑子里也没有什么忠君爱国,还能带兵打仗,是有实际颠覆朝廷能力的,是赤裸裸的威胁。

洪武帝,诛杀功臣,这些功臣的身份是什么?大部分是跟随老朱打天下,战功赫赫的武将!

袁崇焕错就错在,没有把这些弯弯道道的规则搞清楚。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原本是个文臣,但是由于通晓兵务,于是被派往边关抗击女真,从这时开始,他的身份完成了由文臣向武将的转变。

当袁崇焕踌躇满志地赶赴边关时,他哪里能想到,巍峨宫廷里那些阴冷猜忌的眼睛,已经在背后打量他了。

所谓位极人臣,如履薄冰,作为大明朝的封疆大吏,就要收敛起文臣的狂放,要更加谨慎才行。

袁崇焕是骤然被提拔成蓟辽督师的,对于如何处理与朝廷的关系,并不熟悉。

于是,位高权重之后,他开始展露出文臣豪放不羁的一面,比如擅杀毛文龙,一个战功赫赫的平辽总兵,连个请示都没有,说杀就杀了,杀了之后,又草草编了个理由上奏朝廷。哪怕是崇祯要杀个边疆重臣,也要交由群臣商议,袁崇焕的行为已经越界!

这之后,袁崇焕又做了许多自作主张的事情。比如私下与皇太极议和!

这件事情,崇祯后来也想干,结果差点被文臣骂死,把派去私下议和的陈新甲杀了,才平息众怒。

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袁崇焕连个商量密奏都没有,也就私自做了,能不引起朝廷猜忌?作为边疆重臣,手握重兵,连个报告都不打,就跑去和敌军议和,是议和还是通敌,除了你袁崇焕,谁知道?

最关键的是,在这次议和之后不久,皇太极的军队就绕过山海关,打到了北京城下!

而袁崇焕的部队,只是跟着清军后面,并不作战!

从这一刻起,袁崇焕作为一名边疆大臣,就算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说到底,袁崇焕之死,本质是手握重兵的边疆大臣与素来猜忌武将的朝廷之间的矛盾,而袁崇焕是一个性格刚直、狂放不羁的统帅,他没能处理好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使得这层脆弱的信任关系不断崩裂,最终造成了惨剧。

我想袁崇焕的例子,在现实职场中也很有借鉴意义啊!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首先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虽有宁远胜绩,但没有改变辽东满攻明守的战略态势,后与皇太极的对战中战略失策,指挥不当,擅杀大将毛文龙,满军后方没有了牵制力量,满军杀到了北京城下,这下把皇帝吓傻了,皇太极恰到好处地施以反间计,崇祯帝不信也信。袁崇焕被杀不能全怪崇祯,其本人不能客观分析局势,浪对圣言,做事轻率是其被杀的根子。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1784年,也就是袁崇焕被杀的154年之后,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的时候,说了一句话,里面就包含了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乾隆皇帝说了什么呢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尴尬,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致使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上面这句话,乾隆说,彼时主暗政昏,这才是袁崇焕被杀的原因。细化来说呢,就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是导火索,众大臣劝谏是添加剂,当然了,崇祯自己才是挥动袁崇焕死亡之镰的那个人。

导致袁崇焕死亡的导火索——皇太极的反间计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越过喜峰口攻入长城,一路上长驱直下包围遵化,毫无防备的北京顿时暴露在了皇太极的马蹄之下。这个时候,袁崇焕及时回援北京,拖住了后金大军,其他的勤王大军才能够及时赶到,救援圣驾。

皇太极见不可再强攻,于是就在周边打砸抢烧,企图将袁崇焕引出城来,但是袁崇焕却不予理睬,反倒是城中的很多官员因为自己的宅院安置在城外而中计,把自己的愤怒转接到袁崇焕身上。

皇太极见事不可为,就想出了一条反间计,《大清实录》记载了这次反间计的详细情况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付与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榜式达海监收。至是回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作耳语云:“今日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执袁崇焕下狱。

之后也有很多记载,不过说的都是差不多的,主要说的就是皇太极指示后金的军官高鸿中鲍承先,“私下”探讨关于袁崇焕和他们有秘密往来的虚假事情,又故意让抓获的太监听见,之后假意疏忽让其跑掉,太监自然将这些听到的消息汇报给崇祯皇帝,此为计谋前半部分。

之后,在战斗之中,用之前缴获的,标记有袁崇焕部队的专用箭矢,射中了明军将领满桂,可以想到的是,满桂在治疗箭矢伤痕的时候,发现箭矢竟然是袁崇焕的部队专用的箭矢,会作何感想。果然,蒙古人出身的满桂知道之后,直接跑到了崇祯身边去告状。

如此一来,种种事情同时发生,再加上朝廷内一些早就对袁崇焕心怀嫉妒的奸臣在旁边煽风点火,使得本就对袁崇焕心怀芥蒂的崇祯皇帝更加坚信了袁崇焕投敌卖国这一事情。

为什么说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心怀芥蒂?

我们刚才说了,皇太极领兵攻打北京,但是北京后方空虚啊,袁崇焕是万万没想到被自己阻拦的皇太极竟然直接打到北京去了,着急之下直接带着9000精兵驻扎在广渠门外抵御皇太极大军,之后袁崇焕率兵和皇太极打了一天,皇太极见事不可为,这才退出京师。

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犯了大忌,什么呢,就是在当时有规定,除了皇帝的禁卫军,没有任何军队可以进京,袁崇焕不仅带兵进京,还直接在城门外驻扎,虽然是为了救援,但是在赶走皇太极之后,被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就成了挑唆之语。袁崇焕敢带兵驻扎城门外,而且在军中威望这么高,士兵还都听他的,这要是谋反起来,谁能制得住?

这样一来,彻底打开了崇祯的疑心,再加上之后皇太极的反间计,虽然漏洞百出,但是却让早就对袁崇焕心生不满的崇祯皇帝有了个完美的台阶,袁崇焕就此下狱。

大臣们给的添加剂

之前已经说了,崇祯皇帝现在对袁崇焕可是十分不满了,自己的军队竟然听从袁崇焕的命令在北京城门外驻扎,这不是打我的脸吗,打得还啪啪的响。

但是,没想到救人心切的一干大臣给正在气头上的崇祯加了一把作料。祖大寿请求崇祯将自己削职为民来换取袁崇焕的性命;东阁大学士成基名,年逾古稀,还磕头请求放过袁崇焕,说没有袁崇焕,抵挡不住后金的部队;礼部尚书周延儒上书力保袁崇焕;给事中钱佳修冒死上书袁崇焕六大冤情等等。

这些肱骨之臣全都为袁崇焕求情,崇祯难免会想,如果袁崇焕真的谋反了,这些现在冒死逆旨的大臣会不会跟着一起反?

所以崇祯在众大臣的劝谏之下,更加坚定了杀掉袁崇焕的决心。

挥动镰刀的崇祯

想崇祯17岁登基,从小接受的就是经筵日讲,不论是文墨还是才智都远超他的哥哥,那个木匠皇帝。继位之后不久,就消灭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整顿朝纲,除恶治乱。之后还启用东林党,恢复朝政清明,明朝经过崇祯的努力,满朝上下都在称赞崇祯,让崇祯有了一个英明果断的美誉。

像崇祯这么聪明的人,会真的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吗,崇祯之所以杀袁崇焕,最开始可能是因为对袁崇焕的不满,再加上杨太监带回来的假消息,被一是冲昏了头脑,但是袁崇焕并不是刚下狱就被杀了啊,袁崇焕与崇祯二年十二月被抓,但是却是在崇祯三年八月才被凌迟处死。

如果崇祯真的想查明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叛国,其实很好查的,但是崇祯却坚信袁崇焕已然投敌,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袁崇焕当时已经功高盖主了,就像上文说的,带着9000精兵随意驻扎城外,并且无一人劝诫,这才是让崇祯难受的地方。

再加上虽然将袁崇焕下狱,但是自己手下还有其他将领可以征战,如祖大寿,要袁崇焕何用,还整日的担惊受怕。

所以崇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九大罪宣布赐死袁崇焕,一代抗金名将,背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赴死。

结语

所以说,很多人说袁崇焕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死,是不正确的,反间计只不过是一个粗陋的小计谋,就好像三国时期的蒋干一样,如果仔细审查,是可以找到漏洞的。只不过崇祯皇帝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这才甘愿对“借刀杀人”的阴谋视而不见,甚至成为他们的帮凶。杀死袁崇焕真正的原因,不过是刚愎自用的崇祯一时糊涂罢了。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