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史为什么这么少(为什么有元朝)
网友提问:
为什么元朝的皇帝大都默默无闻?
优质回答:
提起元朝,大部分读者朋友可能想到的只是蒙古铁骑、辽阔的地图和马背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但很少会想到元朝皇帝。对于元朝的统治者,甚至只能答上铁木真、忽必烈,其他的人除了只知道他们姓勃儿只斤,可能连他们的名字都完全没听说过。
那么为什么元朝皇帝大都默默无闻,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那么出名呢?
元帝国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存在的时期不算长。
虽然元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蒙元文化并没有与汉文化有很好的的相融。不仅如此,元朝初期有着各种不利于汉人的规定,如法律上规定:”蒙古人员殴打汉儿,不得还报”、政治上汉人不得担任要职等等,无不透露出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轻视。
尽管元朝强盛一时,但蒙古族也只是少数民族,拥有最多人口的汉族人民并没有对元朝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蒙元文化也没有真正进入汉民族的记忆中去,以至于到了后来北元国势大衰,退出统治权之后,几乎就什么也没剩下,又回到了汉蒙文化互不相干的状态。彼此在文化上的相互隔绝,使得后人在历史中较少关注元朝。
元朝版图大到什么程度呢?
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这么大的疆域,几乎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打下来的,两人的光辉远盖后辈。元世祖时期,南宋终灭,元朝也随即停止了对外扩张,面对如此广阔的版图,元朝皇帝们心目中也算是满足了。
不是这些皇帝进取心不足,而是已经无地可以开疆拓土,所以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无尽的挥霍享受。
元朝统治者默默无闻还与继任的制度有关,其实元世祖忽必烈还是很重视汉文化的,不仅在位时任用儒臣,还试图推行”嫡长子继承者”来巩固皇位,但受到蒙古贵族的极力阻止。
在蒙古,汗位继承者一般都是由长老或贵族人员经过商讨才确立,即”忽里勒台”。然而忽里勒台选汗制度虽然在蒙古族早期的团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却无法巩固君主的地位,皇位没有明确的继承人,不仅引发了不少兄弟亲族内斗,而且皇权受到了大大的削弱。尽管也有皇帝推行比较好的政策,但最终还是影响有限,宣布失败。
元朝皇帝鲜为人知,还有一大原因是元太祖、元世祖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与他们相比他们的后代文韬武略无足称道。后几任皇帝大多内斗有余,守成不足,短短十几年间皇位之争频繁、篡弑相继,前后七八次易主,不仅内乱频繁,还有权臣干政,民众苦不聊生,实在没有多大功绩足以名垂青史传于后世者。
再加上近现代文学影视作品鲜有涉及,故湮没无闻。
其他网友回答
准确的来说铁木真不是元朝皇帝,他是蒙古国的成吉思汗后被孙子忽必烈追封为元太祖。蒙古部落世代游牧于蒙古高原,1206年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草原各部。在斡难河发源之地群臣拥戴铁木真为蒙古人的大汗,部众为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元年丙寅,帝大会部众于斡难河之源,建九斿白纛,即皇帝位。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合罕。国语(蒙语)“成”为气力强固,“吉思”为多数也。
(成吉思汗像)
蒙古建国以后成吉思汗南征西夏、金国,西征灭西辽、花剌子模等西域国家,打出了一片大大的疆土。铁木真死后传位于三子窝阔台,窝阔台在位时和南宋一起攻灭了金国。窝阔台死后由儿子贵由汗继位,贵由汗在西征归途中病逝。1251年铁木真的长孙拔都提议召开蒙古传统的“忽里勒台大会”,会上大家共同推举铁木真四子托雷的长子蒙哥继承汗位。此后蒙古汗位基本就在托雷一系传承,直到元朝灭亡。
(蒙古西征示意图)
蒙哥汗继位后重用弟弟忽必烈,管辖原来金国统治区的蒙古汉军和军政事务。帝(蒙哥)遂更改庶政,命皇弟忽必烈总治漠南诸路军民。蒙哥汗一面派弟弟旭烈兀率军继续西征,一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南宋上面。1254年蒙哥汗派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哈台进攻大理,先剪除南宋侧翼。
(蒙古、金、西夏、大理、南宋疆域图)
1258年蒙哥派三路大军进攻南宋,忽必烈由河南进攻鄂州再攻临安。兀良哈台自云南进攻潭州(长沙)会合忽必烈于鄂州,蒙哥亲率大军自汉中入蜀进攻四川。蒙哥在进攻合州钓鱼城时被守将王坚击伤,不久死去终年五十二岁。
(蒙哥汗像)
蒙哥汗死后蒙古大军被迫退军,留守哈拉和林的蒙哥七弟阿里不哥在当地蒙古王公的拥戴下蠢蠢欲动想继承汗位。1260年忽必烈率军回师在东道诸王和汉族官僚的支持下在开平府抢先一步即蒙古汗位,阿里不哥在取得察合台汗国和漠北诸王的支持下不甘示弱也登上了汗位。双方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内战,最后以阿里不哥投降告终。这次内战使四大汗国脱离了蒙古本部的管辖,直到元成宗铁穆耳时期才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正式建立元朝,大元国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忽必烈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在汉地推行汉法,中央设立中书省管辖政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中国行省制度自此始。
(元世祖忽必烈像)
忽必烈稳定北方后又着手准备南征南宋,忽必烈用南宋降将刘整计策先攻襄阳再取临安。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摄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携全太后宋恭帝上表投降。1279年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在崖山一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一支抵抗力量,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崖山十万南宋军民相随南宋灭亡。
(陆秀夫负帝投海像)
舟将接,鸣金撤舟中布幕,弓弩火石交作,顷刻破其七舟,宋师大溃。宋丞相陆秀夫抱其主昺赴水死。世杰陵。其余将吏,皆降。岭海悉平,勒石纪功而还。——《新元史·张弘范传》
忽必烈在位时元朝内部有以太子真金为后台的儒臣派,和以权臣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挣权。太子真金宠信儒臣而遭到忽必烈的不满而忧惧病逝,阿合马也被刺杀而死。忽必烈在位加强中央集权收缴汉人世侯权利,对外发动两征日本五征中南半岛各国的战役。
元朝连年对外战争国库空虚,忽必烈重用理财派大臣滥发纸币盘剥百姓,在江南征发百姓服兵役徭役造成民不聊生反抗不断。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治世中兴称号的王朝。
(元朝疆域图)
1294年,忽必烈去世享年八十岁。庙号世祖,蒙古称号为薛禅汗。(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年八十。乙亥,葬起辇谷。夏五月戊午,上尊谥曰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国语曰薛禅皇帝。忽必烈算是元朝最出名的一个皇帝了,是他建立了元朝并且在位时间比较长共35年。
忽必烈死后由于太子真金早亡,皇位由真金第三子铁穆尔继位是为元成宗。元成宗吸取忽必烈在位的教训,不在对外四面出击。元成宗整顿吏治减轻赋税修改律法,国事逐渐稳定。元成宗专心西北方向,击败了窝阔台汗国使使四大汗国重新承认元朝为宗主国。元成宗基本上是个守成之主,并没有解决元朝的财政危机。
(元成宗铁穆耳像)
1307年,在位13年的元成宗去世终年42岁。元成宗去世后元朝皇室内斗不断,继位的皇帝多死于非命。元成宗去世后由其侄子海山继位,就是元武宗。元武宗由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拥立为帝,为了酬劳弟弟元武宗立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1311年,31岁的元武宗去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就是元仁宗。
四年春正月癸酉朔,帝不豫,大赦天下。庚辰,帝崩于玉德殿,在位四年,年三十有一。壬午,葬起辇谷。夏六月甲子,上尊谥曰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国语曰曲律皇帝。——《新元史》
本来元武宗和仁宗约定,武宗传位于弟弟仁宗。仁宗驾崩后皇位传回给武宗海山之子和世?,但是仁宗违反约定立自己的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和世?起兵反抗失败流亡察合台汗国,仁宗又将武宗海山的次子图贴穆儿流放南方。
(元仁宗像)
仁宗和儿子英宗大力提倡汉化,恢复科举颁布法典《大元通制》,大力清初蒙古守旧势力。1320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终年35岁在位九年。太子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
元英宗在位三年,1323年英宗在前往上都避暑时在南坡被守旧派贵族大臣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夫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儿等人弑杀。终年21岁,史称“南坡之变”,随同被杀的还有中书右丞相拜住。
也先帖木儿等人拥立真金太子的长孙也孙帖木儿继位,史称泰定帝。泰定帝继位后就诛杀了参与弑君的也先帖木儿等人,泰定帝还召回了被仁宗流放的武宗次子图贴穆儿封为怀王镇守建康。1328年泰定帝驾崩,终年36岁。
泰定帝驾崩后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在大都造反,想要迎立怀王图帖穆儿为帝。左丞相倒剌沙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太子阿速吉八为帝,史称少帝。一个月后叛军攻克上都,左丞相倒剌沙投降少帝不知所踪。
(元明宗和世瓎像)
1328年,图贴穆尔到达大都登基称帝,就是元文宗。没想到同时图贴穆儿的哥哥周王和世?也返回大都,并在1329年在和林称帝是为元明宗。明宗和文宗相会与上都之南,约定文宗退位由明宗继位,以后再传给文宗图贴穆儿。没想到明宗在位仅仅七个月就暴毙而亡,终年30岁。
明宗暴毙以后文宗复辟登基称帝,明宗暴毙一般认为是文宗下的毒手。文宗继位后大兴儒学推行汉化,但是文宗重用功臣燕帖木儿等人,致使朝政腐败国势衰落。1332年文宗病逝于上都,终年29岁。
文宗病逝前深悔弑兄夺位的行为,想要传位于明宗的长子妥欢帖木儿。没想到权臣燕帖木儿怕事情败露影响自己的地位,故意隐匿遗诏并矫诏立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
懿璘质班当时年仅七岁,比年长的妥欢帖木儿容易控制。没想到懿璘质班在位仅仅53天就去世了,后世上庙号元宁宗。不久燕帖木儿也病死了,十三岁的妥欢帖木儿继承皇位,就是元惠宗。元惠宗还有一个朱元璋送的,大大有名的称号元顺帝。
(网传元顺帝像)
至顺三年八月,文宗驻跸上都,疾大渐,召皇后及丞相燕铁木儿至枝前曰:“旺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燕帖吉思虽朕子,然天下乃明宗之天下也。汝等如爱朕,其召妥欢帖木儿立之。朕见明宗于地下,亦可以自解矣。”言讫而崩。——《新元史·宁宗本纪》
元顺帝继位后,朝政都委托给权臣伯颜。伯颜权倾朝野大权独揽,甚至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伯颜的侄子脱脱怕伯颜连累自己,于是联合元顺帝罢黜伯颜。伯颜被罢黜后脱脱主政,脱脱算是个贤相。脱脱主持修撰《宋史》、《辽史》、《金史》,一改伯颜旧政。为挽救经济脱脱发行新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水患。
1351年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密谋反元起义,由于行事不密被官府破获韩山童被杀。刘福通突出重围率众起义,刘福通自称为南宋大将刘光世后裔韩林儿为宋徽宗九世孙。刘福通提出反元复宋的口号,建国号宋年号龙凤。
刘福通首举义旗天下纷纷响应,芝麻李起徐州、徐寿辉起两湖、郭子兴起濠州、明玉珍起四川、张士诚起高邮。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1368年红巾军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明。随后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蒙元,徐达攻破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像)
元朝最出名的皇帝是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正好这两个人是元朝的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元顺帝在位37年。元朝从1271年忽必烈建国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一共98年。一头一尾两个皇帝就占了72年,其他9个皇帝一共才在位26年。
在位时间太短元朝皇帝存在感当然低了,再加上元朝皇帝汉化有限。不像后来的清朝皇帝一样汉化的深,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为吃瓜群众所津津乐道的光荣事迹。再加上蒙古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天然隔阂,所以元朝皇帝除了忽必烈和元顺帝在后世都没有什么名气。
其他网友回答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12个皇帝,除了铁木真、忽必烈等名字还算熟知,其他的皇帝姓甚名谁,有什么功绩,相信没几个回答得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他们是曾经的征服者,我们是曾经的被征服者,他们再强大辉煌,也引不起我们的太多骄傲和共鸣,他们不是我们情感上的话题和热点。
我们对于元朝的情感,相当复杂,一方面,我们承认元朝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元朝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也是有很大贡献的。另一方面,他们野蛮的征服,充满了血腥和残暴,他们攻城屠地,烧杀抢虐。他们统治中原后,视汉民族为最低等的人,随意欺压。他们对汉民族的岐视和压迫,以及所带来的耻辱感和挫败感,深深刻在汉民族的心里,成为汉民族的记忆伤痛,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他们从来不是我们的主要话题,也不可能是热点,自然引不起我们情感感上的共鸣,我们记不住他们,或者刻意的不愿意记住他们,是情有可原的。
二、他们是草原文明,我们是农耕文明,他们统治中国的时间不长,两种文明还没来得及充分融合,他们的统治就结束了。
从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算起,到1368年,被朱元璋赶出北京,元政权在中原存在只有98年。98年不算短,但跟中国浩大的历史长河相比,也就是短短一瞬间。
元朝虽然疆域广大辽阔,但从来没有,也从未准备将他们的草原文明跟我们的农耕文明融和在一起,他们自动站到汉民族的对立面,对汉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导致两个文化体,从根本上就没有融合的可能性。所以朱元璋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时,新的统治者,很轻易的,就能将元朝的统治痕迹抹去,民众从情感上,也自愿被抹去。
三、元朝的皇帝,在位时间都太短,短短九十八年,就有十二位皇帝轮流坐庄,让人眼花聊乱,况且元朝皇帝的名字实在太难记,太拗口,真的记不住啊。
元朝皇位继承没有一定的定制,谁做皇帝,偶然性很大。短短九十多年的统治,历任12位皇帝,除去怱必烈在位的24年,70多年间,走马灯似的换了11位皇帝,儿皇帝傀儡皇帝一个接一个。看看下图他们的数量和名字,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记不住了。
四、他们的祖先太辉煌,显得他们太默默无闻。元朝的先辈都创下了赫赫功业,元太祖、元世祖都是闻名世界的帝王,而相比之下,元朝的其它君王既无建树又短命,无人会记住他们,显得默默无闻再正常不过了。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其他网友回答
元朝皇帝大都默默无闻,“一长两短”才是重要原因。
隋唐宋元明清这几个大一统王朝,我们总有好几个熟悉的皇帝。除了隋朝二世而亡,唐宋元明清这几个寿命相对来说比较长的王朝就属元朝的皇帝最默默无闻了。在大家的印象中,除了元太祖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最多再加上一个亡国之君元顺帝。其余的皇帝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几乎都是空白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把这个原因归结于4个字“一长两短”。
“一长”指的是元朝最初建国到最终统一天下(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天下)所用的时间长。皇帝代际之间传承次数过于频繁,其间又两代后宫女人专权。
蒙古政权建国于1206年,而直到53年后的12 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汉之时才确立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期间经过了元太宗窝阔台,太宗皇后乃马真氏专权,元定宗贵由,定宗后干兀立氏称制,元宪宗蒙哥。算上元太祖,铁木真和托雷监国的那几年在这53年的时间里更迭了三代七个政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继承蒙古帝国的大汗,直至11年后的1271年才正式建元称帝,又过了将近8年,才于1279年正式消灭了中国版图上最后一个偏安政权——南宋流亡政权。
从建国到统一天下整整用了70年的时间,这比一个甲子还要多10年极易引起人们的记忆疲劳,人们通常的记忆习惯只是记住开头的创始之人和最后的煞尾之人,而元太祖铁木真则是轰轰烈烈的开拓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他的孙子忽必烈则是自唐朝灭亡之后,真正意义上又一次统一了整个中国,为宋,辽,金,西夏政权割据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所以人们对他们二人记忆犹新。
“两短”一是指元朝本身的寿命短,二是指元朝个皇帝在位的时间比较短。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即使从蒙古汗国建国(公元1206年)开始其最终存在时间也不过才162年,在这162年里一共更迭了18次政权平均每个政权的持续时间不足10年。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元朝,这是从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1年)时算起的其间的持续时长不过98年。在这不足百年的时间里政权更迭了11次,平均每个皇帝在位的时间约8.9年。
元朝本身是短命王朝,其给中国带来的建设性贡献只在于忽必烈刚刚建立的那十几年,其后政府腐败,权臣当朝,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大多数皇帝又多沉迷于享乐,无心于国家大事。即使有两三个好皇帝,但是由于其在位时间过于短,根本就做不出来什么成绩。也就不被后来的人们所惦记。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心里其实默默的为元朝感到挺遗憾的。为什么呢?理由如下:
1. 元朝是我国古朝代中领土面积最大的,控制疆域也是最广的,但偏偏又是治理的最差的。
2. 元朝仅仅从建立到灭亡,国运仅仅99年,还不到100年。
3. 元朝虽然统治了中原地区,但感觉并未真正融入到中原文化,不管习俗、作风以及相关的制度,还是游离于汉文化之外,导致他在历朝历代上既没有存在感,甚至都不如比他时间更短的朝代,如隋、秦等,对比一下满清入关以后,基本上属于满汉不分了,国运也更为长久。
4. 说道元朝,大家耳熟能详的皇帝估计就只有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了,其他的要么没听过,要么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马可波罗出名吧?
那么为何元朝的皇帝有很多都默默无闻呢
因为远超内部皇位更迭过快,政局不稳。在元朝短短99年的历史里,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两人在位时间就占到了整个朝代的三分之二时间。其余九位皇帝总共执政时间不过40年,平均下来一位皇帝在位时间仅仅四年多,四年能干啥?有些懒的皇帝,估计大臣们都认不完。对比其他朝代,这个皇位更迭速度实在太快了。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凡是一统中原的王朝,无不接受儒家文化和遵循立长子为储君的这套理念,即便不立长子为储君,也有相应的替代制度进行完善,如清时期的秘密立储制度,用以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
而元朝的皇位传承整体感觉十分混乱无序,还是依照游牧民族的那套草原法则进行,儒家文化的治国理念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件衣服而已,可穿可不穿,还是遵循谁的拳头大谁就当皇帝。
如忽必烈驾崩前,皇太子真金因为早亡,储君之位成为各方势力所觊觎,最后铁穆尔胜出,是为元成宗。成宗去世后,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并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归还武宗之子和世?。但是元仁宗即位后,撕毁了兄弟之约,把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这下大家可都有意见了啊,这也为此后的元廷内乱埋下了祸根。元英宗即位后仅仅四年便再上都遇害,年仅二十岁。
综上所述,元朝是一个有时候感觉很奇怪的王朝,开国之初军队武力值极高,四处征战,但守城不足,所以区区百年就撤出中原,再加上皇帝除了开国的一两位不错,其他人大多资质平平,不足以治理一个国家,所以这就造成元朝皇帝默默无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