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经验 > 正文

生活经验

关于火石红问题的讨论

zhiyongz2024-04-30生活经验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太原热线www.0351net.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火石红问题的讨论

  本网聚友堂留言板上,近日有数位古陶瓷鉴赏与收藏爱好者,围绕着明清瓷器上的火石红形成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不同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会员网友的参与。本期百家争鸣栏目摘编了部分讨论文字转载,以期引起并鼓励更多的古陶瓷鉴赏与收藏爱好者发表独特看法,通过争鸣,促进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签名:寨主  江兄请进: 

  今再有一事请教,明代早期的瓷器底无釉,而我观察所有仿明早期的器物都要在底部刷上浓重的火石红,整个一底全刷。且有朋友说,从明中后期开始仿宣德瓷时起就是底部刷红,所以刷红可看后仿或现仿,因此我有理由认为,真正到代的明宣德器底部也应是这样浓重的火石红。我认为我手上是真品的瓷器底都是红底,虽然不象现仿的那种浓厚,但比清早期的面积要大得多,不然为什么所有仿者都要全底刷红呢?不论真假,我细观这种大面积的火石红,发色及厚度还是有明显差别的,您认为哪一种是可以接受的呢?再者我发现有些底部还有一层极簿的类似釉质的物质,即象是与红是一体,又不似一体,有人说是与刷红一起刷上去的,有人说并非人为,而是在地下发生的变化所致,您是怎么看?

  关于这样的全底红我也听到过两种说法:一种是制作工艺,还有一种是说这种器胎含铁量高,入土后经特殊环境的常年作用,导致胎内铁质氧化而形成了满底红,您的看法呢?

  综上所述,我主要对——第一点,与红具在的那层透明釉是如何产生的?第二,点明早期瓷器的满底红是怎么形成的?这两个问题想有一个了解。

  签名:西米  我试着回答一下

  寨主先生:关于火石红的问题,我想说两句,不知对不对。第一,我认为火石红不是刷的,是自然形成的,你上面有解释,我就不说了;第二,你说的那种透明釉到底是什么,我还不知道,有几个图片你自己看看,是不是?不过,大多数应该是胎骨的一种白质似乎在闪光似的,其实是火石红浮在釉面;第三,器物的满底红是胎质的问题,刮釉后露出胎质,经过氧化,外表就形成了火石红。不知对否?

  签名:寨主  谢谢西米兄

  我说的那种情况所针对的是这样的两方:一是称为刷红底,一是说在土中长期掩埋所致,且说那一层簿釉加的透明膜也是在土中长期所至,因以前我一概将此种现象归于仿品,想想这两种说法也有道理,但还没形成自己的观点。

  签名:古迷

   现代仿火石红均能以假乱真!!!!!古瓷鉴别,火石红不可作为唯一条件!真火石乃从胎与釉之间自然渗出!!

  签名:寨主 

  呵呵,古迷兄所说的火石红算是经典的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从古至今仿明早期的瓷器底部要刷满红?再说西米兄上有的图并非火石红或仿火石红,根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签名:古迷

  烧瓷时在底部刷上一些氧化铁化料即可呈现出火石红样。

  签名:寨主  

   呵呵,古迷兄,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呀,我问的是为什么仿那时器物的,从古到今都要刷满红呢?

  签名:江

  寨主兄:你的问题问的巧啊!看似简单的两问,要回答明白,里面可牵扯很多与此相关的的问题(火石红,瓷土的成分,现在为何无法准确仿制火石红,真工艺与仿制工艺的区别和难点,以及物质的氧化和再生成等等的综合问题),如果不简单了解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就算是回答了你的问题,可能也是似是而非的。

  大家此贴讨论的都是底部火石红的真假以及由此的延伸问题,因此,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火石红?既氧化铁在器物(瓷器)上的还原色彩的体现(色为赫红黄)。

  火石红的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而成。由此当今人们把火石红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和伪红四类。

  胎红:由于胎体里含有微量铁和含铁杂质,在高温条件下分解汽化成铁离子和不稳定的亚铁,游离于熔融的胎体里,向无釉的胎底富集和逃逸。再冷却过程中,使胎釉结合部富集的铁离子和亚铁二次氧化还原,形成氧化铁结晶层,表现形式在胎釉结合部线状散场效果。所以,胎红现象属于胎体内部原因造成。胎红为何是散场效应,如何会如此?因为,瓷器表面釉增加了胎表的抗压度,从而使汽化的离子通过抗压小的胎底逸出,。而胎釉未干的部分又阻挡了一部分离子,使离子堆积,冷却后就形成了阻力大(堆积多)的地方颜色深,反之则小的散场效应。

  窑红:由于窑内的窑床、匣钵和窑墙等物体都含有铁杂质,在高温作用下,使铁离子游离于窑内。冷却后,二次还原为氧化铁的结晶,附着在漏胎处或缩釉点处的现象,是属于瓷器以外的原因而成(外因)。为何它的现象,会是瓷器漏胎处和缩釉处?因为,在高温时,窑内的氧气和氢气被大量消耗,开窑降温后,大量新鲜的空气进入,和空气中的离子化合生成大量的水气。由于瓷器内部温度尚未全消(或内部压力减小),使空气和汽化的铁离子,通过胎体分子间隙,涌如胎体的低压区(胎内),或在中途已还原的氧化铁结晶颗粒,大于胎土分子空隙,被挡住堆积,小颗粒被吸附胎内的现象。所以,大家会发现,胎体密度大的地方色浅,反之则深的,这就是不同效果原因所在。

  刷红:就是元明清时采用的一种起护胎和美观的作用工艺。属于人为原因,也既外因。

  伪红:就是现代人为仿古而追求的,仿古胎红、窑红和刷红工艺的表现手法。由于无法再现原貌,而采取人为的手段,所以也属于外因。

  为何无法再现原貌呢?主要因为技术的进步。古时胎土是采用人力,畜力和水利粉碎,去杂质是通过不断的淘洗和沉淀,因淘洗是手工劳作,所以,无法完全剔除杂质,这也就为火石红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当今胎土是大规模的球磨粉碎,胎泥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可想而知,分子颗粒经如此细化以及净化的胎土,如何能达到还原火石红的目的?就连1278年,浮梁瓷督产生以后的官窑器,都少有火石红现象,何况在当今技术条件下。

  不同地区胎土对火石红产生的影响。福建瓷土含铁量最高,所以,用福建胎土,火石红表现最强,甚至大量出现还原铁斑点。浙江土,由于历史的习惯,多加入氧化铁,而使胎土显出灰白色,胎土颗粒最大,而使火石红表现较强。江西胎土,氧化铁和钛的含量最低,淘洗精,密度大。所以,火石红表现,三者中最弱。

  现今火石红的几种造假方式:笔描;高含铁砂;谷壳和含铁细沙垫地;南方红泥浆涂抹;如窑前底部抹铁粉等等的手段,不一媒举。总之无法仿制出惟妙惟肖的古火石红,稍微留意,破绽百出。由于元浮梁瓷督的出现和西亚产品需求的要求,出现了二元土。这使得胎土强度增大,熔融性加强。也就使两元土中的高龄土中的低溶性的物质,从胎土分子中熔出,行成断岩似的局面。现在,通常人们把这也叫“生烧”现象。综观以上之后,现回答你的两问。

  你问:“与红具在的那层透明釉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情况有几种可能,a,二元土透析出的石英,锆石,萤石或高山石等的融化结晶颗粒。由于瓷土密度高,使熔出物少,并在长期的氧化作用下(粗糟的角质被氧化),细密的剩余部在一定的光线下,看似薄釉。b,明官窑以来都有此工艺(如抹红同效)。c,当今人为抹胶。

  你问:“早期器物的满底红是怎么形成的?”。答:就是明代的一种工艺,用护胎浆水抹的。

  由于仓促,而又是简述,不可能向专题论文一样严密,所以,论述当中有可能某些地方论述不够清楚,还望大家批评和补充。

  寨主兄,你文里说道:“入土后经常年作用导致胎内铁质氧化而形成了满底红”,此说法不对!不可能因胎内铁质形成满底红。因为胎内就是有铁质,也是微量,在地下压强低的现实面前,器物内的应力也不可能大到把胎内的微铁压出的程度。所以,此说没有科学性。胎边残流氧化铁,也没有可能,要红,入土前就是红的。如果墓底刚好有铁矿或器底刚好有块铁片,其效果才可能不均匀和发散,就如同海边的海浪形似,现在叫“不自然”。

  签名:寨主

  呵呵,谢谢江兄啦!很多内容以往也听过,看过,但如果只因书本上有,就可以达成教学目的,还要老师做什么?再说一般地看怎么比得上有问题之后的请教,交流?经您的详细论述,结合几年来我对各种火石红的观察,使我对火石红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受益太大啦。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