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生活百科

清明的来源和风俗手抄报(清明的来源和风俗作文)

zhiyongz2024-05-28生活百科

网友提问:

清明的来源和风俗手抄报,清明的来源和风俗作文?

优质回答:

清明的来历和各地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与寒食节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后逐渐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反映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此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其中的“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发展历史中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我国幅员辽阔,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传统活动项目有蹴鞠、荡秋千、拔河、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插戴柳枝、射柳、斗鸡、蚕花会等。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受汉族的影响,中国的少数民族如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等,都有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更名为“清明节”。豫北地区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扫墓一般在节前或当天,忌推后。清明上坟时,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墓前给祖先焚烧锡箔纸钱,并培土坟头。学校、单位还要组织到烈士陵园给革命烈士扫墓献花圈。

现在国家规定清明节有三天假期,又逢春暖花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大家三两成群到郊外踏青游玩也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处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时的太阳到达黄经15度,天气清澈明朗被称为“清”,万物欣欣向荣被称为“明”,所以被称为“清明”。

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

1.插柳

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枝。还有人把嫩柳簪在头发上。北京城还有一句俗话:“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

还有的地方,将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根据史书记载,在苏州、永嘉等地,人人在清明节头戴柳圈,孩子在柳圈中间点缀鲜花,女子则把柳球戴在发鬓上,意味着红颜不老。

2.踏青

我国各地在清明节都有踏青的习俗。因为在清明前后,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大好时光,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时候,去郊外走走看看,放松一下心情,活动一下腿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会感到非常惬意。

3.扫墓

清明节时,有亲人去世的人家,都要扶老携幼,前往扫墓,祭奠亲人。为亲人的坟头拔去杂草,添一把新土,烧一点纸钱,摆上贡品,跟逝去的亲人说说话,表达自己的思念牵挂之情。

4.放风筝

清明前后,春风拂面,碧空如洗, 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孩子们手持五颜六色的风筝,奔跑在田野或者广场上,美丽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争奇斗艳,孩子们欢笑,大人也开心,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

5.荡秋千

清明节这天,我国各地有荡秋千的习俗。

我国古代就有荡秋千的记录了:“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

其他网友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看我曾经所写的这篇文章。

每年的新历四月五日前后便是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如今已经是三月份了,距离这个节日似乎也没有多久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我们在上学时代就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诗,每每到了清明时节前后,无一例外,几乎都是或多或少的伴有雨水天气,至少在我的老家是这样。对此笔者深有体会。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气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们祭祖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也在为这种祭祖的节日渲染氛围,所以每逢清明,便会多是阴雨天气。然而作为节气,人们从这一天起也开始了农作物的耕种,种豆种瓜,植树造林,农作物在这一天开始生长。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长的期望翘首,竟也会同时集中于一天进行,看似有些矛盾,可这又何曾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敬与伟大之处?逝去的即重生的,消失的即生长的。

一、清明扫墓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都会去为先人进行扫墓,祭拜先辈。但是扫墓的习俗却是由来已久,扫墓的习俗其实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存在,也不一定非要等到清明时期才可进行。而清明节进行扫墓的仪式是秦朝以后的事情了,并且一直到了唐朝才开始逐渐盛行,然后一直延续传承至今。

清明期间,扫墓一般都会道墓地坟茔进行。但是以前啊,由于各地情况不一样,每户每家的经济条件都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别。“烧包袱”是以前最主要的祭祖方式。“包袱”其实就和我们如今的快递包裹一样。只不过它更为特殊,是指家属从阳间寄往阴间先人的邮包。过去,一些纸店还会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就是用白纸糊成的一个大口袋。一种是用木刻刻板,然后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上一座写着先人名讳的莲座牌位,如同我们寄送快递时需要写上收件人一般。当然也可以是素包袱皮,不用印上任何东西,只是在中间贴一兰签,写上亡人名讳用作主牌位用就可以。这样在人世阳间烧去的物件,先人们在阴间便能够收到。

二、吃青团和艾糍

在笔者的老家,通常到了清明节。为了扫墓而作的准备,通常会备好很多祭扫时供先人食用的美食。其中大部分多为寒食。比如青团,艾粑等。清明时节刚好是艾草以及清明草生长刚好的时节,所以家中多会提前采摘清明草或者艾草用来制作青团和艾粑。等到了清明节前去先人的坟茔进行祭扫,便会将提前制作的青团和艾粑,还有水果与一些肉类等供品拿出来给先人享用。

三、公子重耳与介子推

说的此处,对于清明节,在此处我们不得不先说另外一个节日——寒食节。据记载,远在中国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寒食节。当初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逃亡在外过着艰苦交迫的生活,在他的随护人员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便不惜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让他充饥。此事重耳一直记在心底。后来重耳回到了晋国,并且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于是便封赏那些曾经跟随他一起流亡人,可是介子推却拒绝了当时已经当上国君的重耳的封赏。他竟是带着母亲隐退进了绵山,对于晋文公的召见也不肯露面。晋文公无计可施,无奈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以此来迫使孝顺的介子推会带着母亲出来。可是谁知弄巧成拙,这场大火却没能将介子推带到自己的身边,而是传来了介子推母子被大伙烧死的死讯。晋文公对此愧疚不已,于是为了追思介子推,晋文公便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为了不被挨饿,只好在前一天提前准备好食物,第二天都只能前天所准备的生冷食物,于是这一天便成为了寒食节。

四、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联系

其实寒食节与清明节并不在同一天,寒食节其实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时候人们常常把寒食节自行的延续到了清明,随着时光的流逝与发展,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被人们合二为一。如今,清明节早已取代了寒食节,已经没有什么拜介子推的习俗了,而是逐渐演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

五、清明放风筝

清明节发展至今,除了扫墓这个大致一样的重要方式之外,因为地域的不同其实还有这各种其他的形式。毕竟我们中国地域广大,横纵跨度也非常大,在习俗方面总是避免不了差异性的。清明节期间,正是万物生发的春季,春风和煦,放风筝也就成为了这个节日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些地方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进行放风筝,不仅在白天,夜晚也会放。通常夜里放风筝都会在风筝下面或者风筝的拉线上挂着小灯笼,如同那闪烁的星辰,这样的小灯笼叫做“神灯”。仿若能够指引往生,又像似在为先人点亮坐标位置,便于归来。有事把风筝放上天空后,便会剪断牵线,任凭风把他们送往天涯海角,以此来祈求除病消灾。

六、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植树节

清明节前后,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一派生生不息。春雨绵绵,万物生长迅速,十分合适栽种农作物以及树木幼苗。所以清明节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植树节。小时候,就经常在清明节前后跟着家里的长辈没去种植杉木苗啊,或者别的什么果树苗之类。因为这个季候雨水充沛,十分利于农作物的存活。

七、清明插柳

出了以上所说,其实清明还有着插柳的习惯。据说,清明期间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们中国农事的祖师神农氏。用以感谢这位伟大的先祖“教民稼穑”的伟大贡献。届时,人们通常会把柳条插在屋檐下,以此用来预测天气,“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除此之外,黄巢起义时也有曾经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一说。后来其起义失败,戴柳不存,而插柳却不知为何盛行不衰。而在很多地方却有着个人觉的更为可信的说法,据说清明期间插柳戴柳,是因为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以及十月朔称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夜行,出没讨索的日子。而在民间,柳树通常被视为“打鬼树”,柳条更是被视为“打鬼鞭”,所以人们为了防止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迫害,进而插柳戴柳。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受汉族的影响,中国的少数民族如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等,都有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更名为“清明节”。豫北地区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扫墓一般在节前或当天,忌推后。清明上坟时,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墓前给祖先焚烧锡箔纸钱,并培土坟头。学校、单位还要组织到烈士陵园给革命烈士扫墓献花圈。

现在国家规定清明节有三天假期,又逢春暖花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大家三两成群到郊外踏青游玩也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

其他网友观点

关于清明节的一点看法:

清明节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处于春分和谷雨之间,这个时期冬去春来,三阳开泰,处处春暖花开。阴消阳长,昼夜之间由原来的昼短夜长渐渐变成昼长夜短,光照时间加长,景明气和。人们也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走出户外,踏进大自然中进行扫暮祭祖,踏青效游。开展植树造林,放风筝等等一些有益活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又一年辛勤劳作。国家对这一传统节日也很重视,节日期间有三天的休息日,能够让人们亲近自然,尽情享受生活……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清明的来源和风俗作文.jpg” />

与清明的来源和风俗手抄报相关的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