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生活百科

梵蒂冈在哪(梵蒂冈:上帝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zhiyongz2024-08-07生活百科

  梵蒂冈在哪

全称“梵蒂冈城国”,罗马教廷的所在地,位于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积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人,大多为神职人员。梵蒂冈原为中世纪教宗国的中心,1870年教宗国领土并入意大利后,教宗退居梵蒂冈;1929年同意大利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独立国家。梵蒂冈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

  梵蒂冈:上帝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从罗马去梵蒂冈时,出门搭上地铁A线,不一会儿就抵达Ottaviano-SanPietro站,比早高峰上班通勤的时间还短。这地儿嘛,可真的太小了。
梵蒂冈有多么小?
它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比划一下,合咱大中国的大北京的一个天安门广场。虽是政府机构、宫廷、教堂甚至图书馆邮局等所有建设齐全,但因地儿实在不够,国家机构都得设在“国外”。比如你问意大利驻梵蒂冈大使馆在哪儿呢?答案是在意大利。
人口有多么少?
全球人口最少的国家,全国公民约900人,还不及景点总雇员人数四分之一。
梵蒂冈傲娇的国籍政策不属人也不属地,所以不管是出生在梵蒂境内,还是梵蒂冈公民的子女,都不因此获该国国籍。按目前数据,全国公民约900人,其中众多是神职人员,300多人是外交官,再除开警卫和行政人员外,剩下平民不足百人。
在地铁上,我在心中做起了小除法,这一国的旅游收入、不动产出租、信徒捐款,加上国家投资在外的数百亿美元、黄金和外汇储备,若计算平均国民财富值,天,人人皆为王思聪。
01# 教皇国的前世今生
前日疫情间,83岁高龄的教宗–方济各独自走过梵蒂冈空荡的圣彼得广场,宣读致敬全球的祈祷致辞。全球有超过千万人在线同步观看了这场仪式。
这场祈祷用的圣像,选自16世纪黑死病时期。直播画面中蓝灰色的基调里,是几分灾难片的味道。从光洁又湿漉的地面感上传来的,却仍是平静、坚定甚至威慑的力量。
教宗方济各(教皇/教宗指同一人,但教宗一词在概念上更侧重教会内部领袖之意)向来重于亲近民众,关注穷人的处境,尤近青年和弱势群体。各类报道里常呈现出他走进人群、高举婴儿、拥抱残障者的画面。他的纹章绶带上,有一句座右铭是:通过仁慈和选择。
逆境揭穿了我们的脆弱
叫人看到我们日常行程、计划、习惯和优先事项中虚假而肤浅的安全感
在这现世里我们全速前行
自以为强大又无所不能
我们贪婪地赚钱
任由凡俗事物来吞噬我们
任由仓皇匆促来困扰我们
上主质问我们,而在我们的暴风雨中
他邀请我们苏醒并开始团结互助、常怀希望
在一切似乎将要沉船的时刻
团结和希望能带来坚毅、支持和意义
在我们当下的隔离中
我们忍受着缺乏感情和相遇之苦
体尝到处处匮乏的滋味
我们切莫吹灭将熄的灯芯
它绝不会熄灭
而我们必须重燃希望
如果你是无神论者或和我一样的泛神论者,也许在想:一个小小城邦国为何引领和控制着十几亿人口的意识力量。这个面色平静的老人,又为何成为所有信徒的精神领袖,成为全世界最有分量的几位大佬之一。
反复读完以上的祷词节选,我已经试着跳出信仰边界去感受:可能在某些黑暗里,由教宗、教义、教堂等具象之物,所捆绑的真诚信仰和寄托,确实能成为某种力量。而当这种信仰的选择是唯一且绝对时,这种力量也许更直接,更易于化作审视、接受、洗涤、改善自我的源泉,并以此维护那个维度下的世界继续按秩序运行。
▲pic from:环行星球
昔日的礼拜日
总有上万人在广场聆听教皇晨祷词
除了在精神文化上的震慑力,教宗在政教合一的梵蒂冈,也作为一国元首握着绝对权力。
我最爱的《傲骨贤妻》曾有一集,讲到当地教区的枢机主教如果和谁握手,那么那个人就最有望当选下届州长,于是傲娇腹黑的Eli为此事儿忙前忙后。这就折射着来自这个世界最小国家的教廷,对最大之国的政治影响力。
如上图所示,教皇爸爸的确是个世界大腕儿。而「教皇国」,正是梵蒂冈的霸气的曾用名。
梵蒂冈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最初,教皇康斯坦丁在罗马城西北角建起大教堂,到了十五世纪被改建完成为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全世界天主教会最隆重的场所。从建立到8世纪初,此处只是一方圣地,并没有国家政权。当然人家也没闲着,依靠皇室和贵族的捐赠不断提高教会威望,在地盘上也小有扩张。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后,梵蒂冈所在的西罗马帝国被入侵的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皇帝被废,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基督教会的影响力反而是越来越大。
教皇是聪明的,懂得凭借教会的力量威名,感召各路侵略者;日耳曼各分支的统治者们也不傻:他们自知自己的封建统治,乃从粗野落后的原始状态而来。而罗马人呢,能写会算,有成熟的教派、丰富政权治理经验、大批虔诚的思想拥趸者。若承接过来,再稍加工改造,就能成为服务于封建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
他们捉摸出门道:要向基督教会示好,融汇进这片土地上的宗教文明大流中,是建立和巩固统治最直接的方法。于是他们在罗马帝国建立诸多政权时最终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并继承了罗马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宗教,教皇势力也顺势日益扩张。
关于日耳曼蛮人“皈依”基督教的故事,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外挣扎、斗争、权宜思量、痛和乐,推荐大家去阅读《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叙述通俗,平实有趣。
接着到了公元756年,又一主动示好的君主–法兰克国王丕平,将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区域送给教皇,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由此诞生。
直到1870年左右,意大利完成统一,国王把教皇领地收复。教皇爸爸被逼退到罗马城西北角梵蒂冈寄居,但教会余威仍在。就算你能威胁到他,也灭不了他。
从著名的“丕平献土”开始,教皇国经过发展壮大,早坐稳了全欧洲宗教中心C位。到18世纪时,这股至高无上的宗教政治权威,已持有影响整个欧洲的局势的力量。所以教皇能与国王拉锯着拔河绳,一僵持就是好几十年。
教皇爸爸就这么在梵蒂冈刚着,不开口宣布教皇国终结,也不对意大利国王予以承认。一年年过去,教皇都换了好几波后,双方终于互给了个面子,签订了《拉特兰条约》。自此,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被罗马包围着的梵蒂冈,在几面围墙之内存留下来。
直到今天,它早已成为天主教圣地,分布于各国的数十亿的教徒,占据了世界人口六分之一。就政治宗教文化领域来说,它拥有和美国中国俄罗斯一样的影响力。它甚至没有自己的军队,只由最中立的国家瑞士组成警卫队维持治安。
但没有任何国家,敢动这个小伙伴。战争必有胜败,而信仰没有失败。没有谁,有胆量轻易向上帝开战。
▲据说16世纪初教皇受到罗马帝国进攻
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
教皇深受感动决定世代雇佣瑞士卫兵
瑞士卫兵的制服至今未改
手中长戟保持着15世纪的样式
02 # 你好,Peter
当我走到圣彼得广场,活动脖颈做上下左右运动,看看南北两端的回廊,再转身环视一圈,接着走到最负盛名的圣彼得教堂跟前,已觉得目及了这小小城国的大半。可见彼得这个名字,在这弹丸之地的辐射力量。
这位St.彼得出身于贫苦的犹太渔民,千里迢迢从巴勒斯坦行至罗马传教。作为大弟子随着耶稣最久,也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据天主教说法,彼得殉道后葬在罗马城地下。前文说到的最初的圣彼得教堂,正是在他的墓地上修建而成的。
如今,借着彼得之名建起来的圣彼得广场开阔精致,辉煌无比。它由多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先后参与建造,冠上全世界最壮丽的Title,伫立在此用恢弘收获着敬仰。
从1657年开始,贝尔尼尼这个建筑天才,挥斥了11年的光阴,最终用自己的手笔赋予整个广场绝美永恒的生命。
这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空间。我们见到的圆弧左右对称端,实为南北方向。共284根四排深的立柱分列于两侧。
▲广场俯瞰全景
▲广场和立柱雕塑近景
▲柱廊下方近景
每根立柱需3人环抱
柱廊上共计140个圣徒塑像,分别于1661到1703年间建造。如果我们把上图看作百人女团站位图,能发现中心位即为22-25号、116-119号。其中最C位的是亚历山大七世盾型纹章,带有一对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的三重冠。
广场中央的高方尖碑是这胜地里唯一的immigrant。教皇西斯廷五世在1586年,命人将它从埃及运来。埃及人向来信奉太阳神,以建方尖碑以表对太阳的膜拜。碑上的铜狮威猛,雄鹰欲飞,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当阳光照到碑尖时会闪闪发光,充满了埃及的味道。
此项搬迁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数辆绞车,耗费近5个月时间完成,便倒也充满了教皇的味道。
▲圣彼得大教堂门前
碑左右两旁各是一喷泉,泉上层呈蘑菇状,下层呈钵状。水帘落下,细流外溢,潺潺有声。
再往前走,就到圣彼得大教堂。欧洲教堂千千万迷人眼,而我心中的Top2始终是圣彼得大教堂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抛开圣彼得大教堂简单粗暴的“最大教堂”和“最杰出的文复兴建筑”之名,哪怕只看一眼为它的建造倾力过的大艺术家名单:贝尔尼尼、卡诺巴作、卡罗·丰塔纳、布拉曼、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可能心里便要抖上一抖。
外部看来教堂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中间8根圆柱对称而立,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列有5扇大门。平顶上正中间为耶稣的雕像,两边是12个门徒的雕像排开。
教堂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6万人,其内部盛大华丽也叫人瞠目,甚至惶恐。你的双眼和大脑势,必宠幸无力。就算只是简单地站在教堂其中,仰望中央圆顶和内部摄人的挑高,也能感受百倍的自我渺小感。
在数达百件的艺术瑰宝中,挑几个“你不可错过的贝尔尼尼和米开朗基罗”系列简单一讲。
@「圣殇」▼
在米开朗琪罗这尊雕前的熙攘人群,几乎都是安静驻足凝视。
死去的耶稣面容安详,撤去了神圣色彩,普通肉身如溪流一般,柔软舒缓地横流在圣母身上。圣母玛利亚身着圣袍,有力托起他的身躯,低垂眉眼,面若少女,几分忧悯,却深藏悲恸。而她的头巾、裙摆上参差逼真的褶裥,又传递着切实的肉体之力与女性气息。
这似乎是一场强大而细腻,平静又唯美的哀伤。有人说是米开朗基罗给了我们关于死亡最美的画面。
你能相信,这样的工艺技术程度和情感刻画的功底,出自年仅24岁的少年吗。当时整个罗马艺坛皆对此持有怀疑,于是米开朗琪罗不得不在圣母衣带上刻下名字,这也成为了他终生惟一签名的雕塑作品。
@「青铜华盖」▼
面对华盖,我依然只能蹦出金碧辉煌这个老套的形容词。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持撑,高达5层楼。帷幔上方小天使分别举着象征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三重冠冕以及和代表天上人间至高权力的两把钥匙。四角向上合拢的四根凤尾支撑起巨大铜球,支持着天主教的十字架。
在之前的文章里讲到过天才建筑师贝尼尼,青铜华盖应该是他作品中最奢华的一个。当时教皇执着打造这个牛逼巨作,因为它所处之地正位于教堂的中心。这里的地下是圣彼得陵墓,地上是教皇祭坛,祭坛上方正是青铜华盖,可谓万般神圣。而只有教皇本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举行弥撒。
华盖的四根青铜柱,属所罗门柱式。古罗马的君士坦丁皇帝,曾从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带回多根所罗门柱子。贝尼尼如此设计,让梵蒂冈与耶路撒冷相联系,彰显天主教的正统性。
@教皇宝座▼
这是贝尔尼尼的另一件青铜镀金杰作,位于正殿的最里,由一把宽大的镀铜木椅和巨大青铜雕塑群组成。上方小天使围绕着太阳图案,中间是镶着鸽子的圆形彩色玻璃,透射四射的光芒,配以最顶部那散射线条状的镀金部分,像是仙侠剧或网游中附加了特效般,华丽到毫无真实感。
@八卦时间▼
从华盖到宝座,从圣彼得教堂到整个罗马城重建,贝尼尼拿下的都是这样的政府大项目。这依托于其家族和教廷匪浅的交情,取决于他旷世才能,也离不开他的客户维护能力。
在之前的《罗马游览记叙:时光免疫者》里,已写过贝尔尼尼的两个举世闻名作品,当时他才20岁出头。而在设计完成了这特大型“华盖”并担任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一把手”时,他也不过31岁。尔后,他和他的团队为重建整个罗马城,辛勤工作了几十年。
出身名门且年少享誉全罗马,不免得有些恃才放旷。贝尔尼尼曾偷情助手的老婆康斯坦萨,而这位姐姐居然又勾搭上他的弟弟,他将自己的弟弟打到半残半死,又派人将康斯坦萨毁容。犯下如此重罪的他不但未入狱,还被教皇安排娶了全罗马最漂亮的女人。
还听闻他同教皇颇为亲近,不时彻夜长谈,还要看着教皇上床,放下床帘后再离开。
害,好像已经有些画面感了。
反正据说宝座和华盖修到最后,全城的青铜都用完了,教皇还居然派人去万神殿大梁上刮下青铜。实在是权倾天下(丧心病狂)。
看着圣彼得大教堂,便深感于真正的「金玉其表,金玉其中」。不可否认这是艺术的极致,却也是权势的极致。
临近傍晚我走出教堂,坐在圣彼得广场石阶上。前方是大教堂尖上折下来的日光,而远处就是彼得的高大雕像。
如今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圣门上,还能看见16块刻画着不同场景的浮雕板。其中第11幅所描绘的场景是耶稣回头注视不认他的彼得:彼得在耶稣被捕时出于一时胆怯,否认与其相识。
圣彼得的头衔,向来是耶稣最亲密和忠诚的门徒。从初见蒙召,耶稣为他取名“磐石”,望他成为教会之基石。再到相处多年,领他共赴沙漠,渡于海上。与他登山眺望,也同隐于园中。耶稣升天后,彼得以其继承人的身份继续传道,于公元64年被尼禄皇帝杀害。
他倾注于耶稣留下的事业中,成为第一任教宗。但穷尽余生,始终未原谅自己那一时的懦弱。
在被暴君迫害处死的生命之末,他自觉与不配与耶稣以同样姿态逝去,便要求行刑者将自己倒挂于十字架上,并以这种方式遭受痛苦。
我抬头回看南北两端的圆柱回廊,连着大教堂,像巨大双臂拥抱着八方而来的朝圣者。不知有过多少人,在这里与自我和上帝连接。从圣徒彼得到平凡的信教者,他们是否把一生真诚热爱、悔恨遗憾、迷茫哀愁,放进教义信经中去溶解,又是否终在合十的手掌间得到平静。
守门的使女目不转睛地看了他说,你不是这人的门徒?他答,女子,你不要瞎说,这人我不识。
抓捕他的人在寒气中生炭烤火。圣彼得凑上前去,有人问,你们是一党的吧。回答是再次的否认:我不是。
大祭司的仆人走上来,指指圣彼得,说是惑众者的亲戚。他发誓赌咒地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我不知你说的什么。
这话说完,鸡叫传来。这时耶稣转过身来,将他凝望。
彼得突然想到他预言过的话,“今夜鸡叫前,你要三次不认识主。”
一股酸热突然冲流圣彼得的咽喉,
他起身忙到园子里痛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