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大石桥湿地:废沙滩变成鸟家园
央广网南阳2月3日消息(记者 夏莎)南阳市淅川县大石桥湿地位于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北端,因丹江入库的洪水冲积,砂石堆积形成了上万亩的泛洪平原湿地。由于丹江口水库水位高程变幅达10多米,砂石基底十分贫瘠,生态修复难度很大,湿地功能退化严重。
白鹭黑鹳竞翱翔(央广网发 李振林 摄)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滔河区域的6只中华秋沙鸭群(央广网发 杜卿 摄)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发现的二级保护动物栗喉蜂虎(央广网发 杜卿 摄)
2020年以来,保护区总结前期项目成功经验,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在大石桥柳家泉、清风岭区域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试点。通过工程措施,对原有废弃沙坑实施水系连通,做好引水补水,形成大水泡、大水域,尽量减少行洪对修复区的损毁。合理挑选修复物种,尽量采用本地适生的中山杉、柳、芦苇、菖蒲、杞柳、莲等适水植物,形成乔、灌、草立体搭配,恢复生态系统,进一步净化水质。在合适的区域,堆土筑岛,放缓坡度,形成鸟类栖息的私密空间,并积极开展基底改善、食物链重建等措施,结合鸟类习性,营造适宜生存环境。
2020年改造前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石桥湿地(央广网发 魏浩 摄)
2022年改造后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石桥湿地(央广网发 杜卿 摄)
改造后水生植物种类多(央广网发 魏浩 摄)
改造后成为鸟类栖息地(央广网发 杜卿 摄)
经过近3年的努力,初步建成大石桥湿地修复示范区5780亩。区内春花吐蕊、夏日映荷、秋色尽染、冬苇婆娑,一年四季呈现出纷繁美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自然之美。秋冬时节,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珍稀鸟类纷纷如约而至,成为这里的常客,区内常年有各类水鸟近万只。保护区结合自然科普宣传教育,因地制宜设置了鸟类标识牌、观鸟摄影棚,让游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提高“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