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世界之最 > 自然之最 > 正文

自然之最

物我皆两忘,齐物论众生

zhiyongz2024-05-18自然之最


庄子认为,众生平等,万物齐一。忘我以乐,和以天倪;物我两忘,渐入佳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故其一向不主张对物质孜孜以求,对名利奔求以争。生命既然来到世上,上天自然荫庇于他,他就应该与万物一样,坦然接受阳光雨露与狂风暴雨。唯有如此,才能翩然于世,悠然自得。


“ 南郭子綦隐几二人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南郭子綦靠几案坐着,仰起头做深呼吸,身心放松,精神超脱身体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其“忘我”之境,便是庄子最“心向往之”的一种最好的自我状态。在他看来,唯有“忘我”,才能自乐;反之,不能忘我,便对外界过于执迷,内心便极易被外界纷烦所扰,于是离自性便遥远,当然与逍遥与自乐无缘。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智之人悠然自得,小智之人斤斤计较。拥有庄子所说的这种大智慧的人,因为其思量都是以自身生命与宏大宇宙为前提的,故不会陷于芸芸纷争,不会沦于营营琐屑,才始终能够以一种悠然遗世的状态独处云端,如大鹏展翅遨游,逍遥自在。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其实万物无所谓成或毁,从整体看成与毁,是循环往复、圆通一体的。这是只有通达之人才了悟的通达之理,他不用成毁之见而诉之于“圆通为一”的常理。按照这一常理行事,既可无所不用,又可无所不通,还能无所不得,这也就差不多了。顺其自然而又不求其所以然,这就是大道的境界。如果竭尽心志固执一端而不知事物本来是浑一的,这就是所谓的“朝三”。


庄子绝不会揪着一个具体的生活、生存之点不放。无论其成功或者失败、兴盛或者衰退,他始终淡然以待,坦然静对,因为他深深知道,自然规律就是循环往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故从整体来看,某个点进入极致状态,就会朝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知道宇宙天理如此,就会拥有一颗平常心,方能让内心坦然处之而始终不乱。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所以,圣人不分是非而加以调和,就可以达到顺入万物之境,这就是“两行”。


合和而顺,和谐而处,这是人与万物共处,与万物共生的状态,是庄子所提倡的。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因此,那些惊世骇俗的理论,圣人是不允许它存在而危害于世的。圣人道人不用自己的智慧,也不干涉人类社会的一切。无为而无不为,以平常心来对待,那就是明心见性了,所以这叫作“以明”。


圣人,不以其圣而自喜,不以有功而自夸,不以有别而自择,他深以自己与物无差别、与人无差别为荣,所谓“和光同尘”是也,这是最明智最智慧的。大道无言,圣人无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天人合一,万物齐一,这是庄子道家思想之精髓之一。


个体与天地的融合,既是最初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而几近成方一般。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


庄子一向提倡藏而不显,知而不露,不求盈满,安于亏损,这是一种长远的自保为先的生存智慧。比起显,藏更加保险;比起露,潜更具价值。大道不言,大勇不说,大智若愚,这是一个人“乘物以游心”的保证,唯有如此,逍遥与自乐将因少去很多干扰、阻碍与纠缠而成为可能。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圣人实在是神妙不可测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这些都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


物我两忘,方能与宇宙同一,这样才能吸收宇宙能量,采撷宇宙精华,“乘物以游心”。


“众人役役,圣人愚鈍,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人们总是一心忙于去争辩是非,圣人却好像十分愚昧无所觉察,其实是糅合古往今来多少变异、沉浮,而自身却将其浑成一体,不为纷杂错异所困扰。万物全都是这样,而且因为这个缘故,相互蕴积于这种浑朴而又精纯的状态之中。


庄子传承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倡返璞归真,这是符合天道的,也与其“全身葆光”的养生理念相一致。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人在最为清醒的时候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则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


浑然,这是庄子一直推崇的理念。物我浑然,天地浑然,世事浑然,这是最接近道的生存方式。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用无尽的变化来顺应它,还是用这样的办法来了此一生吧。


融合,和谐,顺和,庄子以道家一贯的“和光同尘”的理念,将自性归于自然,如此,方能求得自由自在。唯有去除分别心,方有万物同一的可能。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周梦蝶,其实就是其“物我两忘”的具体展现,生动地阐释了庄子逍遥于世、游心宇宙的生存哲学。


在庄子看来,最理想的生存方式,是与物共存,顺应自然。最理想的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顺乎于心。而庄周梦蝶,是庄子生命哲学的最生动、最浪漫的表达。


庄子《庄子·内篇·齐物论》,倡导万物同一,物我平等。正因其保有如此宏大的宇宙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生命之“逍遥”。


本篇选自姚丹华专著《心游——自乐之道》,该书于2022年12月由中国思潮出版社正式出版。购书以枕,护佑终生。第一版即将售罄,预购从速。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