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经验 > 正文

生活经验

微博约架:我们还能不能有话好好说_飞外新闻

zhiyongz2024-05-30生活经验

7月6日13时,网名为“吴法天”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和网名为“此是燕云”的四川电视台记者周燕,“微博约架”北京朝阳公园南门。众多网友前去围观,一场鸡飞狗跳的闹剧就此上演。“微博约架”,这已不是头一遭。

个人“恩怨”变成了集体狂欢

陈方:网站总在不停开拓微博的新功能,其实网民早已开发了某些“线下功能”,比如“约架”,通过微博“下战书”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见到日出我便不能自己下一句是什么?而你就是日出,于是,所以,我爱你)髦的“交流”方式。最近的一场微博约架是发生在7月6日,吴法天和一女记者之间进行的。

李妍:是不是文明社会里斯文惯了,突然让大家赤膊相见,就会让人有热血沸腾的感觉?不过,我不是太提倡因为意见不合,特别是价值立场不合,就“升级”为约架,“升级”为江湖决斗。

易艳刚:嗯,赞同李妍。围观这次微博约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两位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最终得到了什么好处?从网上斗嘴转为网下掐架,不仅在网上聚集了一帮围观者,还在斗殴现场聚集了一帮看客,使得个人恩怨演变成集体狂欢,也将网络纠纷升格为公共事件,但最终既没有说服对方,也没有增益社会共识。

陈方:以前总说“文人相轻”,最多就是互相看不上不搭理罢了,现在开始“武斗”,我个人还是感觉很荒唐的。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已经是吴法天面上,用两个头像生成的小人互相殴打。这中间微博可以卖装备,比如鸡蛋五毛,火箭筒十块,粉丝也可以买来赠送给互殴的双方……微博会员装备一律八折。

没有了辩论,还谈什么辩论精神

陈方:如果咱们理性地看约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辩论精神的缺失。我们总想说服对方,但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说服对方,于是说教从网络上走到现实中,斗嘴变成了动粗。说白了,还是辩论精神的缺失。

李妍: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了辩论,更不要谈精神。大家注意观察也会发现,现在发生在网络上的一些争论,大多是从属于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方面。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知识,尤其是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

不同信仰的人辩论,结果往往是彼此都认为自己赢了,但谁也没有说服谁。这种辩论,不看观点,只看立场,只要价值立场不符,彼此就出言不逊。这种状态,你说该怎么辩论呢?

易艳刚:说到辩论精神,就不得不提1989年哈维尔等人在“公民论坛”制定的8条《对话守则》: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

但是,如果用这些守则去检视发生在当下的论战,尤其是网络论战,基本都难以达标。

杨早:简单说,现在最需要的是就事论事的辩论精神。“你这段论证有问题”、“你的论据不真实”、“你的论据推不出你的论点”,这是好的辩论。一上来就是“公知就爱造谣”,甚至“你等着,我这就打车去抽你”,这些话,除了搞得势不两立外,没啥用处。

李妍:是的,理性、从容、节制的辩论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当然倡导一种理性的辩论精神,也提倡公共人物在公共场合中注意言行,遵循公共伦理,不随意越界。但我发现现在的问题,不仅是缺乏辩论精神那么简单,换句话说,目前的公共言论空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纯净,那么能够容忍彼此异见的。这样的公共舆论空间环境不改善,理性辩论难免就变成非理性的谩骂,甚至挥动拳头。

易艳刚:网络争论确实很容易让大家“拉帮结派”。容纳不了异见,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问题。

陈方:怎么样辩论,我觉得有一句很“老土”的话必须时刻铭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尊重,包容,是辩论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顺便问一下杨早老师,如果对方反驳你的观点,你会怎么做,会不停辩解吗?

杨早:古话说“与不可言者言,为失言”。在四种情况下我可能会不断辩解:1、对方的智力与道德都够格,观点可以互相交流与修正;2、对方虽然不值得去辩论,但希望能影响到一部分围观的人;3、通过辩论达到自我挑战与自我修正的目的;4、通过辩论让不同的观点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观察社会思潮。

易艳刚:说到论战,我想到梁文道说的一番话,他说:为什么现在知识分子吵架能够吵成这样,有一个理由是速度太快。以前鲁迅和林语堂打笔仗,看后回应起码是一个礼拜,那么久你会气消,会冷静下来。但微博的速度太快了,没有时间让你冷静。

李妍:嗯,碎片化的微博传播,连带着让人的思维与情绪也碎片化了,没有一个整体的理性思辨,人难免做出冲动的事。

@和君创业黄培: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读过房龙的《宽容》,微博约架打架急眼的人们不妨看一看。其实,宽容比自由和民主更重要。

你不要试图去说服所有人

陈方:刚才李妍也说了,这是一个“异见”时代。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各样的声音存在,很正常。异见时代如何达成共识,这要好好思考。

杨早:异见时代,分歧既然必然存在,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各自表述,思想坚守,行为妥协,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

李妍:我专门查阅了一下什么是“共识”。有一个叫路易斯·沃斯的人说:在大众民主中,共识并不等于所有社会成员就所有问题或大多数关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共识意味着我们要养成人际互动、讨论、争辩、协商和妥协的习惯,要容忍异议的存在,甚至要克制自己、时刻保持冷静。

易艳刚:达成共识的一个基本原则,应该是“求同存异”。知道如何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念,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同时,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也就是包容异见。

陈方:说点我自己的体会吧。几年前写过一篇博文,被网友围攻。我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你不可能去说服所有的人都来同意你的观点”。只要把观点表达清楚了,逻辑推理清晰了,别人怎么看,你把握不了。

在这个充满戾气的社会里,太多人学会了去“把控别人的意见”,而忘记了“学会倾听”。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有话好好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姿态。

李妍:因为每一个人所持的观点与判断,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经历和性格所决定的,不同的经历和性格自然会导致不同的判断,对价值、观点等也会有不同理解。

如果把一个社会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那么对家庭成员,即使意见不合,是不是彼此也应该保持一种宽容、克制与冷静的态度呢?

易艳刚:说到辩论和共识,我觉得在公共言说中,要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保持敬畏。这种敬畏心,也是培养辩论精神、达成社会共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方寒大战”中,一夜之间,仿佛人人都是语言分析专家,仿佛人人都是证据学专家,我觉得很荒唐……

欢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